-
英雄刘洛克——为西安解放手绘军事地图传递情报迎接解放军入城
简介:人物简介刘洛克(1918年—1992年),陕西省西安市临潼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随赵寿山部17师教导大队开往晋西南中条山抗日前线,先后任38军战地服务团、17师102团二营政治宣传干事、政治指导员,曾参加王屋山阻击战、中条山保卫战。1939年,受中共38军地下工委派遣考入黄埔军校学...
-
西安畜牧业发展的见证——阳早、寒春
简介:20世纪40年代,美国畜牧业专家阳早和核物理学家寒春带着对中国革命的憧憬和好奇来到延安,几十年如一日耕耘于中国的畜牧事业。他们在陕北、西安和北京工作生活了60多年,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技术革新和探索,为畜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把一腔热血和一生智慧奉献给了为人类幸福和安康而奋斗的事业。追求真理:相约在中...
-
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简介: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党要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之所以能够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只有坚信党的根...
-
子午镇的红色印记
简介:南倚秦岭,八水环绕的大西安拥有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作为合和南北、泽被天下的父亲山——秦岭,这里蕴藉着最丰厚的自然资源、文化积淀,还有社会变迁的时代烙印,今天,让我们站在秦岭脚下古老的子午镇,回望激情燃烧岁月中的红色印记!“六月十三,红军出山”“六月十三,红军出山”。当年在终南山下广为流传的民谣,如...
-
中国共产党成功应对西安事变的现实启示
简介: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成长历程中,历经无数次大小突发事件的考验,西安事变无疑是其中的典型。1937年3月毛泽东曾与史沫特莱谈到:“西安事变是国民党内部在抗日问题与国内改革问题上,因政见不同而发生的,完全是一件突发的事变,我们事前全不知道。”事变的和平解决,体现了中共应对复杂事变的能力和高超的斗争艺术,成...
-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简介: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之时,不顾个人安危得失,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发动兵谏,扣押国民党最高统帅蒋介石,逼蒋抗日。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从大局出发,坚持和平合作的原则,委派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前往西安,在张、杨两位爱国将领的协助下,与代表蒋介...
-
歌曲《松花江上》与共产党员张寒晖
简介:西安一二九运动发生时,曾留下这么一个感人至深的画面:西安爱国学生赴临潼请愿,蒋介石命军警在灞桥架设机枪阻拦。张学良将军闻讯,驱车行至十里铺,追上请愿队伍,劝学生勿去临潼,怕有危险。这时,有人唱起“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在场人士无不动容。张...
-
西安一二九运动
简介:1936年12月9日,在中共西安地方组织的发动下,西安2万名学生和各界群众走上街头,纪念1935年北平一二九运动一周年,并到西北“剿匪”总司令部、省政府和“绥靖”公署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上述机关不予回应,加之东望小学游行队伍步出校门时军警开枪,一名学生受伤,学生们决定赴临潼向蒋介石请愿...
-
争取张、杨合作抗日
简介: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中共中央开始争取杨虎城及十七路军,张学良及东北军“...
-
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始末
简介:1934年农历腊月,葛牌镇来了四个大脚女人,她们身背三捶鼓,边敲边唱。这四个唱花鼓戏的大脚女人,就是红二十五军的女侦察员,化装到此就是为了打探当地民团的情况。在摸清楚兵力部署、武器装备以及镇上的地理形势后,四人便迅速离开。1935年2月3日是大年三十,红二十五军包围了葛牌镇,毫无防备的当地民团部队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