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工作动态 党史研究 党史宣传 影音图书 政务公开 机关党建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党史宣讲 党史文苑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西安党史 西安党史教育基地 革命遗址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党史宣讲 党史文苑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西安党史 西安党史教育基地 革命遗址
地铁时代:西安轨道交通的发展

  地铁建设是西安市投资规模最大、涉及部门最多、建设时间最长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从1994年西安首次提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到第一条地铁线路的开通,再到2020年八条线路的联网运营,西安地铁的发展历程,就是城市功能、品质改造提升的过程。

漫长的期待

  修建西安地铁的动议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西安市政府打算效仿北京地铁,拆除城墙,以墙址壕沟建设地铁一号线。后来,随着城市发展和文物保护观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一想法未能实现。

  20世纪80年代末,西安市委、市政府以超前的理念,开始谋划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经过多年论证,1994年,在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中提出建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1998年初,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启动地铁方案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同时,在全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居民出行调查,了解掌握市民居住状况及客流走向、分布趋势,又通过报纸和相关网站征询市民对西安未来重大项目建设的意见,其中建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呼声最高,赞成票高达95%,反映了广大市民对建设地铁的热切期盼。

  2004年至2005年,驻陕全国政协委员连续两年向全国政协递交《关于加快实施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的提案》。2005年2月,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地铁建设规划与“皇城复兴”计划被首次写入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3月,经过五次修编调整的《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规划》形成终稿,并通过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组评估,经市政府批准,纳入《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线网规划由六条线组成,呈棋盘放射式,总规模251.8公里。

  2006年对西安地铁建设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1月,地铁文物保护设计思路获国家文物局批复。4月,《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通过国家建设部专家组审查,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6~2015年)》包含西安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2号线一期工程全长约50.3公里,西安市成为国内第14个获批建设地铁的城市。9月29日,地铁2号线试验段行政中心站开工建设。2007年7月4日,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8月10日,2号线一期工程全线开工建设。11月28日,西北地区首台地铁盾构机在地铁2号线试验段始发,标志着西安首条地铁建设进入隧道掘进阶段。

 

image 

2011年9月16日,劳模及市民代表乘坐地铁2号线首列地铁列车

  

攻克地铁建设世界难题

  从2006年开始,西安市开始修建第一条地铁,但西安人发现,地铁的修建速度特别慢。这是因为西安地铁修建者面临着三道难题:文物保护、地裂缝和黄土湿陷地层的处理。

  先说文物保护。西安是文明古都,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定都,建设工地挖出古墓是司空见惯的事,规划地铁时就要避开已经确定的重要遗址区。“考古前置”很大程度避免了城市开发建设中文物被破坏的情况,因此,每条地铁从线路规划到施工前,文物部门都要全程参与。修建地铁前,文保部门要完成发现古墓的挖掘和文物的提取后,才能交给施工单位开始施工。尽管如此,在修建地铁的过程中仍会有许多意外发现。仅地铁2号线沿线就发现了130多座古墓,途经57个文物点。2018年7月至11月,对阿房宫与上林苑项目用地发掘时,还发现了疑似雍王章邯的都城—废丘遗迹,局部涉及5号线的地铁线路。12月,文物部门与地铁部门组织专家研究了涉及此区域的地铁线路微调方案。

  有人说,西安修地铁,每前进一公里,就有可能出现古墓或者文物遗迹。虽然西安城区范围古遗址和古墓葬埋深不会超过10米,地铁盾构机施工在地面10至18米以下,不会与文物碰面,但对发现古墓或文化遗址的挖掘整理还是很费时间的。还有诸如城墙、钟楼、大雁塔等地面文物也要拿出实施方案。绕行避让、增加防震措施等,投资都很大。2号线仅用于文物保护工程的投资就有2577万元,为了避让明城墙和钟楼,工程措施费用就超过1亿元,钟楼站为了减震使用的钢弹簧复制板道床1公里造价2000万元。地铁4号线下穿明城墙和平门、解放门;6号线下穿明城墙西门、东门和钟楼保护区;1、2号线四次穿越南北城墙和护城河,两次绕行钟楼,施工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后续轨道交通项目实施提供了依据与参考。

  再说第二个难题攻克湿陷性黄土。西安地处湿陷性黄土地区,湿陷性黄土具有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天然含水量低等特点,浸水后容易发生湿陷。西安地铁是国内首次在湿陷性黄土地质条件下建设的轨道交通项目。根据规划,地铁6条线路总里程251.8公里,其中跨越渭/皂/浐河阶地线路总长165.8公里,占总线路的85.8%。跨越黄土梁洼/黄土塬约85.2公里,占总线路的34%。这两类地貌都覆盖着较厚的湿陷性黄土。而在湿陷性黄土层中建造地铁在国内还没有专门的技术标准,在国际上也没有碰到。西安地铁4号线是首次穿越大厚度湿陷性黄土的地铁工程。在湿陷性黄土处理方面,地铁公司编制了《区间隧道施工方法专题研究报告》《地下车站施工方法专题研究报告》,攻破了黄土地区地铁盾构隧道、浅埋暗挖和深基坑修建关键技术,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3号线首次采用高架式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从地下至地上的跨越。4号线文景路站至凤城九路站区间盾构在全断面砂层中以小曲线半径从大纵坡成功安全穿越白桦林居小区高层建筑;元朔路站至北客站区间在全段面富水砂层中成功下穿西宝、西成客运专线,并且成功应用冷冻法完成联络通道施工;火车站段成功完成国内首例在无轨道加固条件下下穿运营铁路道岔的暗挖隧道。

  第三个难题是地裂缝。西安位于汾渭盆地西部,地裂缝灾害十分严重,而西安城区内的地裂缝灾害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地质灾害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西安共发现14条地裂缝,延伸长度达100公里,覆盖面达150平方公里,在国内外均属罕见。西安的地裂缝几乎穿过了所有繁华地段。纵观世界地铁建设史,在地裂缝如此发育的市区进行轨道交通建设,国内外尚无先例。在地裂缝处理方面,地铁建设者通过采取工程地质勘察、现场数据分析、方案论证、数值模拟等手段,完成了《西安地铁二号线地裂缝基础研究报告》,同时经过大型的衬砌结构物理模拟试验和大型结构防水试验以及大量数值模拟分析,顺利解决了地裂缝涌水、涌砂等问题。2016年5月23日,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了《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穿越地裂缝段技术规范》(DBJ61/T113-2016),作为今后处理地裂缝的技术规范。

  参加攻克三大难题的有20多家科研院所,开展了31项地铁工程技术研究和课题攻关,获各类奖励10余项,制定地方标准10项,取得专利3项。由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承担总体总包设计的西安地铁二号线工程荣获2014年度“全球杰出工程”大奖,成为中国以及亚洲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这也是全球第一个获FIDIC大奖的地铁工程。这是亚洲第一、地铁唯一的全球奖项,不仅给西安地铁也给中国地铁树立了品牌和标杆。

  截至2020年底,西安市相继开通了地铁2号线、1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等线路。西安地铁累计客运量达404.81万人次。地铁开通后,地铁公司不断优化管理,为乘客提供优质服务。地铁1号线通车时就实现了列车自动驾驶,2号线运营不到两年也通过信号系统升级,实现了列车自动驾驶。同时,西安地铁相继推出互联网购票和一日票、三日票业务,在国内地铁首家推出“全线网、全兼容”手机扫码过闸功能,2020年初还开通了刷脸乘车功能,智慧地铁迈出新步伐。

 

image 

2016年11月8日,西安地铁3号线开通试运营

  

一道美丽风景线

  西安的地铁建设始终彰显地铁特色和文化特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车站公共文化,车站装修凸显“唐风汉韵”,文化墙“贯通古今”,处处透露出古城传统文化符号和现代元素的和谐共生,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一站一世界”的西安地铁艺术长廊;“丝路专列”“唐诗专列”等,成为地铁展示古城文明的一大亮点。

  1号线文化墙以汉风为主,唐风为辅。车站的天花板采用传统宫灯布局,一个站台一个主题景观。半坡车站的攒尖顶像极了半坡先民居住的草棚,人面鱼形纹又好像瞬间穿越到了远古;浐河站、皂河站为波浪形吊顶与蓝色调的设计,仿佛置身水底世界。

  2号线主打唐风唐韵。出了永宁门站就能看到西安城墙,那幅迎接远方来客的《迎宾图》,以“喜”迎宾客为主题,画面花团簇锦、彩灯高挑,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大角度的全景构图再现了大唐盛世,诠释盛唐宽容博大、包容天下的胸怀。行政中心站的玻璃穹顶白天利用太阳光线照明,晚上,站台在玻璃穹顶灯光的照射下有如童话般浪漫。

  3号线19幅异域风情串起了丝路上的巨作。26座车站就有26个不同的站标和“一站一景”的文化墙。自唐代始,进京赶考的举子都要到鱼化寨祭拜,祈求能一举考中,实现“鱼跃龙门”的愿望。鱼化寨站,龙形纹抽象简化,用鲤鱼化蛟龙的祥瑞与现代城市发展相结合,体现历史宝地再度呈现出生机勃发的现代文化气息。

  文化专列更是流动的别样风景。

  2015年9月21日,地铁“丝绸之路文明号”列车车厢体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一侧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另一侧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围绕丝绸之路主题,以“长安号”为丝路上的新使者,连接代表西安、阿拉木图、热姆、莫斯科、鹿特丹五地的地标建筑。

 

image 

“丝绸之路文明号”专列

 

  2018年6月18日,“走进唐朝”—唐风诗韵文化专列开行。专列围绕“走进唐朝”主题,“盛世长安”“童趣长安”“乐游长安”“诗意长安”“思忆长安”“仰望长安”分设在六节车厢,从不同维度、不同情景、不同结构,为市民游客营造出一幅幅鲜活的“大唐盛景”。唐风诗韵文化专列的所有设计制作均采用原创,秉承“唐诗元素+现代视角+数字艺术”的设计理念,从唐诗中提取视觉符号、图腾图案和设计元素,借助充满现代感的设计手法,将唐诗意境在地铁有限的空间放大,在诗与画的结合中给人以独特的视觉体验。

  “开向快乐的地铁号”传递“向快乐出发”的文化理念,将“动感多彩的乐园”与古都地铁的文化符号相结合,让乘客感受城市的时尚与创意、文化和自信。“有声图书馆专列”在2号线运营,乘客扫码即可免费收听相关内容;还在北客站、行政中心站、钟楼站、小寨站和会展中心站这五座重点车站打造“有声图书馆”主题车站。移动“有声图书馆”围绕历史、国学、诗歌美文、音乐故事、有声小说、儿童故事、健康养生等主题,囊括了西安本地特色的分类专辑。“文明西安号”在地铁2号线上线,通过“全民全运、文明行为、文明旅游、绿色环保、文明交通、志愿服务”六大主题,采用不同背景颜色和具有陕西特色的“十四运吉祥物”、唐妞卡通插画以及钟楼、大明宫、大雁塔、碑林、大唐不夜城、秦岭等西安地标,展示西安城市形象。“西安榜样号”专列在4号线上线,通过道德模范、抗疫英雄、三秦楷模、身边好人、脱贫攻坚五个主题,共展现67位榜样人物、21个榜样集体的先进事迹。

  一趟特色专列一个流动的故事。无论是普通的西安市民,还是到西安来的游客,只要坐过西安地铁,就能接收到“一城文化半城神仙”的强大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