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工作动态 党史研究 党史宣传 影音图书 政务公开 机关党建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党史宣讲 党史文苑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西安党史 西安党史教育基地 革命遗址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党史宣讲 党史文苑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西安党史 西安党史教育基地 革命遗址
百花齐放:西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城文化,半城神仙”。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果说汉唐雄风证明的是西安作为文化古都的辉煌历史,那么今天西安文化的繁荣,展示的则是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文化风貌和文明。

 

文学创作全国瞩目

  西安的作家有着坚持深入生活、紧贴时代、为人民写作的优良传统。受柳青、胡采、杜鹏程等一批从红色延安和革命战争中走过来的作家影响,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等在全国较早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域性创作群体,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历史、关照现实的小说和报告文学。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修订本)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叶广芩《梦也何曾到谢桥》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吴克敬《手铐上的蓝花花》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以白描、和谷、冷梦等为代表的西安作家跟随时代的脚步,用文学的力量对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给出快速回应,在农业题材、工业题材、城市发展、历史题材和人物传记等方面写出一些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引起轰动和赞誉。白描的《一颗遗落在荒原的种子》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和谷的《中国百年油矿》获第三届“中华铁人文学奖”、《铁市长》(编剧)获1992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冷梦的《黄河大移民》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image

 

部分获茅盾文学奖作品

  

  西安是“散文的高地”,涌现出一大批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散文家:贾平凹、陈长吟、穆涛、杜爱民、赵丰等。贾平凹主编的《美文》杂志,是西部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文学刊物。2005年,西安市作协副主席陈长吟成立全国唯一一所专业散文学术研究机构—中国散文研究所并创办“中国散文网”,为散文学术研究提供了平台。久居西安的著名评论家肖云儒提出“形散神不散”观点,在散文领域的影响颇为深远。贾平凹提出的“大散文”观念在散文界引发新的文学思潮,响应者众多。西安散文创作与发展正是中国当代文学和陕西文学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典型和缩影。西安共出版各类散文集千余部,发表的单篇散文难计其数,多部(篇)获得全国散文大奖,其中刘成章的《羊想云彩》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穆涛的《先前的风气》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陈长吟散文集《山梦水梦》获陕西省首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赵丰散文《帕斯卡尔的芦苇地》获河北省第三届读书征文奖项,《泥土颂》获第二届孙犁文学奖三等奖、首届红豆文学奖。

  诗歌写作一度呈现出以年青诗人为主体的具有探索性、实验性、先锋性特质的诗歌潮流,在语言风格、表现手法、题材取向、美学形态等方面呈现出新时期以来罕见的丰富性与驳杂性,代表人物有沙陵、晓雷、党永庵、子页、闻频、商子秦、朱文杰、伊沙、第广龙、刘亚丽、胡宽、耿翔、横行胭脂、高璨等。据粗略统计,西安出版各类诗集,发表的单篇诗歌难以计数,多部(辑)获得省级以上的诗歌大奖。

 

秦腔剧目推陈出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原有的秦腔班社进行改造和合并,新建社会主义性质的秦腔剧团,使西安秦腔演出团体的数量和质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剧团恢复,剧目开放,秦腔演出团体步入了复苏和繁荣的黄金岁月。至1990年,西安地区有西安易俗社、西安市秦腔一团、西安市秦腔二团、西安市五一剧团、陕西戏曲研究院秦腔团等五个秦腔演出团体;长安、高陵、周至、蓝田、临潼、户县均有以演出秦腔为主的剧团,各文艺院团皆有代表剧目和代表人物。

  为更好地集中保护秦腔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安市于2005年整合优化资源,将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五一剧团等四家院团合并成立西安秦腔剧院。新成立的西安秦腔剧院依然保留了“易俗社”“三意社”这两块金字招牌。2007年,剧院整建制移交由西安市曲江新区管理运营。2009年,剧院改制为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的西安秦腔剧院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飞速发展,创排了以《柳河湾的新娘》《易俗社》《司马迁》《曹植》等为代表的一批精品剧目,还在“尊重传统、挖掘传统、优化传统”的思路下精加工复排了《三滴血》《双锦衣》《火焰驹》《玉堂春》等优秀经典传统剧目。其中,《柳河湾的新娘》被评为第十一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image 

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

  

2012年5月中旬,经市委市政府批准,西安演艺集团正式运营,从此开始了探索演艺事业的新模式。西安演艺集团是在原西安歌舞剧院、西安话剧院、西安儿童艺术剧院、西安市豫剧团、西安市说唱艺术团五家单位实现“转企改制”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起来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独资企业,经营范围涉及歌舞、话剧、戏曲、儿童剧、曲艺等艺术的创作及演出。2014年,由西安演艺集团周春晓、于海涛演出的相声《南腔北调》摘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       

丹奖”,实现了陕西曲艺零的突破。2016年,由西安演艺集团操盘的话剧《麻醉师》、豫剧《秦豫情》和大型原创民族舞剧《传丝公主》三部作品同时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亮相,受到了国内行业专家、省市领导和广大观众的肯定,其中《麻醉师》还捧回了文华奖,后又获得了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传丝公主》获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在2017年陕西省第八届艺术节上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文华优秀表演奖”,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美术创作日趋繁盛

  改革开放以来,美术创作日趋繁盛,“长安画派”“黄土画派”“户县农民画”等持续影响中国画坛,刘文西、王子武、江文湛、王西京、杨晓阳等画家,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各类获奖作品达千余件。

  长安画派把中国画从古典形态走向了现代形态,从反映文人士大夫的精英文化走向了反映人民生活、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化,把中国的笔墨与时代同步融合,反映群众生活,反映时代特点,同时坚守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新中国成立初期,由长安画家或寄居在长安一派的画家——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方济众等为代表,其一反清末、民国年间中国画坛摹古不化之风,大胆走向生活,大量写生创作,给当时较为死沉的中国画注入了新感觉,形成了陕北风味的特殊画风。西安美术学院是全国八大专业美术院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坚持并重视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延安革命文艺、西北民间艺术、当代长安画派与黄土画派“四大传统”和绘画、书法、美术史论、中国民间美术“四大基础”教学,逐渐形成了基础雄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美术教育体系。

 

image 

刘文西在创作中

 

  黄土画派是由原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刘文西所创,以人物画为主,是扎根于黄土地、崛起于黄土地、辉煌于黄土地的美术画派,创作了大量反映生活战斗在黄土地上的人民群众改天换地英姿风采的艺术作品。在创始人刘文西的带动下,形成了以刘大为、杨晓阳、陈光健、王有政、罗平安、戴希斌等60多位画家为骨干的黄土画派。他们活跃在黄土大地的山山水水和沟沟峁峁,为黄土高原和西部的崛起挥彩泼墨、擂鼓放歌。不懈的艺术追求,造就了长期以来西安美术学院所发扬的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向传统学习、向世界艺术学习、向时代学习的传统,并伴随着学院的发展而茁壮成长起来的。不仅带动了美术创作与教育,同时为中国当代画坛提供了重要标杆,凝聚广大艺术工作者站在思想的高度上看问题,引领新风气、展示新风貌,真正实现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抒情、为社会立言。

  户县农民画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采用白描形式,想象大胆丰富,讲究装饰性,注重色彩效果,直观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1988年,文化部命名户县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90年,户县农民画作者有2000多人,其中36人被国家和省、市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户县农民画聚焦新农村建设,不断与时俱进,2013年至2018年,以“画天画地画自己”为特色的数百幅户县农民画,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作为公益广告在全国推广。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的广场、机场、饭店、建筑工地的围挡、LED电子显示屏上,以描绘讲文明树新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为主题的户县农民画,带着浓墨重彩的地方特色,以公益广告的形式,书写着新生活,成为传播正能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影视佳作异彩纷呈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建成了国营性的西安电影制片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西影厂拍摄的故事片《生活的颤音》《第十个弹孔》《西安事变》《没有航标的河流》《默默的小理河》《人生》等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其中,《西安事变》获1981年第二届金鸡奖导演奖(成荫)、最佳男配角奖(孙飞虎)、最佳化妆奖(王希钟、李恩德);《人生》获1984年第八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演员奖(吴玉芳)和第五届金鸡奖最佳音乐奖(许友夫)。吴天明导演的《没有航标的河流》获1984年美国第四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西方文化中心奖”与“伊斯曼克达最佳摄影奖”,这是西影厂拍摄的影片第一次在世界上获奖。

image

 

红高粱剧照

 

  1984年,吴天明担任西影厂厂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起用了一批有气魄有能力的中青年,西影厂迅速腾飞。《野山》《黑炮事件》《神鞭》《最后的疯狂》《老井》《孩子王》《盗马贼》《红高梁》……连连不断地轰动影坛,为中国电影界赞叹不已。吴天明导演的《老井》和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分别获得东京、西柏林电影节大奖。西影厂1988年有五部影片在国内外获奖24项,这在中国电影厂是史无前例的,标志着中国电影开始走向世界。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西影厂在艰难改革的同时,又贡献了《黄河谣》《双旗镇刀客》《菊豆》《背靠背脸对脸》《秦颂》《洗澡》《美丽的大脚》等多部优秀作品。

  进入21世纪后,西安的影视行业进一步发展。依托曲江影视、丫丫影视、大秦帝国、西影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聚集各类影视企业百余家,形成集影视投资、拍摄、制作、发行、版权交易、院线经营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涌现出《白鹿原》《西京故事》《那年花开月正圆》《大秦帝国》《上门女婿》《金太郎的幸福生活》《胡杨女人》《我在北京挺好的》《装台》等一系列具有良好口碑的影视剧,并获得“飞天奖”“白玉兰奖”“金鹰奖”等多个奖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西安将继续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提升文化引领作用,完善顶层设计,充分兑现城市文化价值,全面展示西安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