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工作动态 党史研究 党史宣传 影音图书 政务公开 机关党建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党史宣讲 党史文苑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西安党史 西安党史教育基地 革命遗址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党史宣讲 党史文苑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西安党史 西安党史教育基地 革命遗址
发展尖兵:西安高新开发区的建立与发展

  西安高新区是1991年3月国务院首批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成立以来,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大力推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政策创新和环境创新,成为陕西和西安最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窗口,走出了一条内陆高新区依托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之路。

 

一次创业

  国家级高新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部署,批准实施了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指导性计划——火炬计划,开始了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伟大实践,拉开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的一幕。西安有很强的科技、人才和现代制造业优势。“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西安布局建设了一大批国防科技工业、装备制造业和一批重点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迁建的民用重点企业和科研单位。“火炬计划”实施后,西安市考察了北京中关村刚兴起的科技市场,学习他们的经验,在劳动南路建立科技一条街。这条科技一条街的建立,带动了西安科技市场的蓬勃兴起,打破旧体制的束缚,呈现强大的生命力。

  随着科技市场的发展,科技街区前店后厂式发展有局限性,已不能适应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客观要求。加速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实现产业化发展,就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这个平台要实行特殊政策、高效管理,创造一个孵化、温室效应。西安市制定了建设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论证报告和实施方案,派专人到国家科委汇报,申请国家批准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批准建立西安等26个国家高新区并制定全国适用的扶持政策。5月11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及规划设计指挥部搬进西安焦化厂招待所临时办公地点,开始正式对外办公。范围东临韩森寨军工企区,西接电工城,南靠电子城和奥林匹克中心,北部是西安老城区。开发区区域范围22.35平方公里,其中集中新建区面积3.2平方公里。6月14日,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破土动工。

 

 

图片


1991年6月14日,西安高新区举行开工典礼

  

  国务院最初确定西安高新区总面积16.22平方公里,9月调整为19.4平方公里,1991年集中建设2.7平方公里。当年,西安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1亿元,工业总产值1.3亿元,利税2400万元。创办科技开发企业294家,外商投资企业3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0家。1992年,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在资金来源较困难的情况下,仅用一年时间,就使10万平方米的厂房和5万平方米的配套设施竣工,10家企业进入新建区投产,另有5万平方米管理中心大楼,3.2万平方米的金融大楼,21层的服务大楼也在当年相继开工,使开发区这一高科技园区初具雏形。西安市制定下发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把为企业服务的各有关部门全部集中起来在开发区设办事机构,做到“一栋楼办公”“一个窗口对外”“一个星期办好”。1993年6月15日,江泽民同志到西安高新区视察调研,并题词“发展高新技术,实现经济飞跃”。

  1997年,西安市政府批复同意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中新建区总体规划,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中新建区规划面积由原用地的2.7平方公里连片扩大为10.57平方公里。1997年,高新区综合发展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西安高新区与北京、合肥、苏州被国家科技部、外交部批准为首批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开放的4个科技工业园区。1998年,西安高新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挂牌。

  2000年,高新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发展实际,研究制定了八大指导思想:抓住大机遇、制定大思路、进行大策划、融通大资金、实施大开发、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实现大发展。2001年,高新区开始实施“中国西部创新科技城”建设计划,在一期基本建成,二期、电子园、长安科技产业园正在大规模建设的基础上,三期开发正式启动。西安软件园被国家计委、国家信息产业部联合认定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可以说,第一个十年里,高新区在规划建设、环境营造、体制创新、技术创新、招商引资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高量级增长”,综合指标位居当时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前列,“西安高新区模式”成为全国高新区发展的一个典型范式被科技部予以推广。

 

二次创业

  2003年,高新区全面启动“二次创业”计划。为了适应“二次创业”的需要,管委会在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和创新,出台了16项与二次创业相配套的政策,增强了土地、人才、资金、项目、信息等各个方面的吸引力,形成了“多元融资、组团开发、整体推进、规模发展”的开发模式。

  二次创业的高新区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的改造优化。建区12年,先后共投入环境建设资金15亿元以上,占高新区财政的10%。通过全面实施“蓝天工程”“形象工程”“安静工程”“污染防治工程”和“绿色文明工程”,使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改善。2004年8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科技部共同授予西安高新区“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国家示范区”称号。这是当时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新区,也是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第5个获得这项称号的高新区,同时也是全国唯一一个由国家环保总局和科技部共同授予此称号的高新区。同年,高新区管委会由火炬大厦迁址创业广场。

  2006年,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商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投资2.55亿美元的全球开发中心项目正式落户高新区,再次刷新陕西省外资工业项目的投资记录。4月,西安市人民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高新区管委会报送的《关于解决高新区发展空间问题的请示》。会议决定:同意高新区提出的拓展区域初步设想,“十一五”期间高新区拓展区域为绕城高速以东、丈八路以西、科技路西延伸北侧200米以南23平方公里及西汉高速和韦斗路夹角5.5平方公里,发展空间达到63.5平方公里(到2020年,高新区进一步的拓展区域为西户高速以东、西万路以西、酒河以北、韦斗路以南34.5平方公里,发展空间达到98平方公里)。截至2006年末,西安高新区的综合指标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四位,科技创新竞争力居全国开发区第三位,当年实现营业收入1379亿元。西安高新区被正式授予“国际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和“国家知识产权兴贸工程试点基地”。高新区创业园发展中心荣获2006年度亚洲孵化器奖,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获得此项大奖的孵化器。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2006年6月14日,科技部召集北京、上海、深圳、西安、武汉、成都六个高新区在西安共同签署《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创新宣言》。10月,科技部在深圳发布《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行动方案》,正式将西安高新区列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试点。

  2007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出台支持意见,明确提出要举全市之力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8月,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召开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动员大会。同年,西安出口加工区B区封关运行。2008年8月,省政府出台《关于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高新区将进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示范区行列,自主创新能力、规模经济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有新的突破。到2020年,将成为高端人才荟萃、创新创业活跃、产业集群发达、新兴业态兴旺的创新之城,成为具有一流机制、一流环境、一流要素、一流绩效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2009年4月,陕西省政府加快推进西安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动员大会隆重召开,高新区获得了省市和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大力支持和关注。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确立了高新区土地报批直通车制度;市交警支队高新大队挂牌成立;公安高新分局治安管辖范围由原来的10.57平方公里调整到83.93平方公里,雁塔分局丈八沟派出所、鱼化寨派出所和长安分局创汇路派出所整建制划归公安高新分局,高新区规划区域内公安实现一元化管理,对保障区域开发建设和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新区持续开展“创新发展理念、提升服务效能、优化投资环境、狠抓任务落实”系列活动,实行限时办结、超时默认等制度,对管委会审批及服务事项进行有机整合和流程再造。9月1日,西安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正式对外办公,99个服务窗口和172个事项正式进入政务大厅,实行“一厅式办公”。同时,高新区在招商引智方面出台了《高新区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和《高新区杰出人才奖评选办法》,为引进海外人才创建绿色通道,获得陕西省外国专家工作委托授权,使高新区成为陕西省唯一的外国专家工作委托示范单位。

  2010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将西安高新区确定为“国家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西安高新区及周边的通信产业形成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在无线通信领域,具有丰富的产业资源与深厚的技术基础。随着中兴、华为等重大项目的建设,长安通讯产业园的规划与建设,通信及其相关企业的聚集速度明显加快,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通信产业链,承接高端产业转移、构建大产业体系、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基本条件已初步具备。

  2012年4月10日,经过艰苦努力,一期第一阶段70亿美元投资的三星电子高端存储芯片项目成功落户西安高新区。2012年5月,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复原则同意《西安高新区三星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三星城规划区域北临铁路南环线、东临西太路、南临西咸大环线,规划区总面积9.52平方公里。2013年12月27日,在三星新落成的主厂房内,一片代表世界最先进技术的Wafer(晶圆)投入到CVD设备中,标志三星电子建成并试投产。三星项目引领和带动相关产业集群的快速形成和壮大,使西安提升为全球电子信息技术领先的生产研发基地,奠定西安在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一梯队的地位。

  2012年9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是陕西省第二个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3.64平方公里,东至枣林路、南至液河路以北约300米处、西至三星西路、北至西安铁路南环线约400米处。这将成为支撑关中——天水经济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西安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赋予了西安高新区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之都和努力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和对外开放合作先行区的历史使命。

 

图片

 

蓬勃发展的西安高新区

 

  西安高新区从起步到2005年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用了14年;从1000亿元到2008年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用了3年;从2000亿元到2009年营业收入达到3133.8亿元仅用了1年。2014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11070亿元)大关,位居全国高新区第三位;专利申请量2016年当年新增量达到2.47万件,较1991年到2005年的累计申请2250件还高出11倍;研发投入从2003年的9.5亿元,增长到200亿元,增长了20倍,实现了高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几何级增长”。

  总之,西安高新区建立以来,一直得到省、市及国家科技部及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高新区将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争做扩大对外开放排头兵和实现追赶超越引领者,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从2017年起,西安高新区拉开了三次创业的帷幕,提出按照“三廊两轴两带一通道”战略布局,抢抓大西安建设、双自联动以及追赶超越的战略机遇,实施“五八八二”路线图,启动西安高新区三次创业。2017年4月1日,陕西自贸区在高新区正式挂牌运营,这更是高新区快速发展的机遇。未来西安高新区将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陕西“关中协同创新发展”和“大西安”战略,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指引,围绕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总体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国际化提升和产城融合三大战略,实施三次创业争当创新陕西的排头兵,推动西安高新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资料来源:《西安红色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