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改革饭”、走“开放路”的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西安经开区”)如今已是西安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从1993年成立,到2000年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到2002年设立国家级西安出口加工区,再到2017年设立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经开功能区,西安经开区走出了一条坚定不移发展工业、壮大产业、推进开放、建设城市、提升环境的内陆工业园区发展之路。
艰难探索,为古城建立对外开放窗口
1992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成立西安未央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曾用名)筹建处,决定在城市北部区域建设开发区。经过半年时间紧张筹备,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于1993年4月29日成立。而此时,由于一些开发区出现乱占耕地、占而不建等现象,国家已从政策层面开始对全国开发区热进行压缩、清理和整顿。这样的宏观形势,无疑让刚刚起步的经开区显得有点茫然无措。同时,仅有的10万元启动资金更是捉襟见肘。
开弓没有回头箭!西安市委、市政府关于在城市北部建立一个对外开放窗口的初衷没有改变、信心没有削减。根据国家对开发区“以发展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要求,经开区按照“筑巢引凤、滚动发展”的思路进行土地开发和招商引资,按照“成熟一个、配套一个”的模式进行项目配套,兴建基础设施,并初步建立了符合开发区发展要求的扁平化管理架构。
1993年6月8日,西安经开区管委会举行迁址挂牌仪式
自1993年起,经开区招商引资不断取得新突破:海南新大陆“雅荷花园”成为第一个入区项目,为开发区发展注入了第一笔市场资金;海星现代饮品(荣氏果汁)成为第一个制造业项目,为食品饮料产业聚集创造了有利条件;可口可乐西安公司作为第一个外资项目,开启了世界500强企业与西安经开区携手发展的美好蓝本……
一批优势项目入驻,不仅奠定了开发区的产业基础,更为西安乃至陕西打开了一扇吸纳资源、融入世界的窗口。同时,现代工业生产、营销理念和企业文化催生的一系列“新鲜事”,强烈冲击着古城市民对工业经济的传统认识——没见过企业在电杆上打那么多广告,没见过免费发放印有宣传标志的遮阳伞,没见过请市民免费品尝产品,没见过请小学生参观工厂,没见过企业通过大规模植树来削减其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以发展现代工业、吸引利用外资、拓展外贸出口为主导方向,经开区为古城西安开辟并践行了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也为设立西北首家出口加工区创造条件。至1999年,西安经开区已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5.9亿元,工业总产值31.1亿元,成为全省范围内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影响力的工业园区。
软硬兼施,投资环境全面跃升
进入21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安经开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安经开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由此进入产业发展和城市环境全面提升的快速通道。
2000年2月13日,举行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授牌仪式
围绕投资环境建设,西安经开区采取了“内外兼备、软硬兼施”的综合举措。在打造硬环境方面,经开区以加强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规划范围内全部实现“七通一平”。同时加快市政道路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区域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200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安经开区设立了西北首家国家级西安出口加工区;2002年9月,西安市同意经开区中心区由9.88平方公里扩展至21.74平方公里;2003年5月,经开区全面启动了与高陵县合作共建的泾渭工业园(现更名泾渭新城),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2003年10月,西安农业综合开发区并入经开区,更名为草滩生态产业园,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至此,经开涵盖中心区、出口加工区、泾渭新城、草滩生态产业园的整体发展格局形成。四大功能园区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定位各异,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职责,却又密切关联、相互支撑,从产业承载、外贸出口、研发商务、配套服务等方面立体化推动要素集聚,为综合型大项目的战略性进驻提供了空间承载和产业支撑。
2004年4月,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在西安经开区封关运营
对于招商引资软环境建设,经开区以支持企业发展为宗旨,将软环境建设具体落实为涵盖政策引导、产业支持、基础配套、综合服务等各类要素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通过主导产业扶持、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中小企业融资、鼓励企业上市等一系列促进政策,期望世界500强、大型央企、各类中小企业能够分享源自整体环境的均等化服务;通过总部经济发展、星级酒店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等一系列专项扶持,旨在促进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相互支撑;通过高端人才引进、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大学生见习基地等涉及人才方面的组合措施,体现了对人才在创新中核心作用的高度尊重和关切……
综合环境优化升级,使经开区比较优势和投资“钱”景被越来越多的投资商看好,世界500强、大型央企、行业龙头纷至沓来。陕重汽、西门子、ABB等项目相继入区,初步形成了食品饮料、商用汽车、电力电子、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
负重前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
十余年艰苦创业、十余年孜孜创新,凭借产业积淀和社会发展,2004年经开区以崭新姿态进入古城人民视野。那年,西安开展了一项关于行政中心北迁还是南移的调查,大多数市民给北城投下了神圣的一票。
2005年,在《唐皇城复兴计划》中,西安做出一个足以改变城市历史的决定,市级行政中心将整体北迁至经开区中心区。同年,西安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经开区不仅要建成西部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还要建成西安新的中心市区。
自此,“建好新中心、服务大西安”就成为经开区奋力推进的一项战略工程。2007年10月,经开区正式启动33个城中村整体改造,新中心建设大幕开启,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在北城迸发。5年间,33个城中村整村拆除,38条断头路打通,3条南北大通道系统提升,30公里架空线缆落地,一大批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或启用,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中行、农行、工行、建行、浦发、招商、中信、兴业等20余家金融服务机构先后入驻,世纪金花、金鹰国际、王府井、民生、苏宁、国美、沃尔玛、居然之家等商贸品牌纷纷布点,经开区全方位满足着市民对大都市生活的各种需求。
在全速推进新中心建设的同时,经开区坚持“产业立区、工业强区”的决心意志毫不动摇。2011年11月,经开区工业总产值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76亿,成为全省第一个总产值过1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其工业经济对陕西省、西安市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做大做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开发区
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作为大西安实施“北跨”战略和“拥河”发展的重要承载区,西安经开区通过提升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在打造万亿级工业大走廊的路上,不断夯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骨架。
凭借深厚的工业底蕴和前瞻性规划指引,西安经开区已形成围绕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军民融合、总部经济和现代金融业、消费品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能源加工业的八大产业集群。其中,汽车产业方面,西安经开区是全国首个集乘用车、重卡、客车为一体的汽车生产基地,已形成以吉利汽车、陕汽集团、金龙客车等为龙头,以中集专用车、汉德车桥、康明斯发动机等为骨干,涵盖整车制造、专用车、零部件等为一体的汽车全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西安经开区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产业、新材料为主攻方向,依托西北有色集团,建成国际一流的超导材料产业基地、亚洲最大的无缝钛管生产基地、世界第二大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和金属纤维生产基地。军民融合产业方面,西安经开区涵盖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多个方向,拥有军民融合企业一百多家,中国兵器、中国航发、中航工业、中核工业、中国电子等大型中央级军工集团均有布局。
行业龙头企业的入驻不但能夯实当地在区域经济竞争中的产业地位,更能借助龙头企业吸引力,以商招商,吸引上下游产业链,组建密集的产业集群,形成丰富的产业生态。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是陕汽集团。以陕汽为主导,西安经开区在重卡、大型客车等领域,已经形成涵盖整车制造、专用车、零部件等为一体的较为完备的汽车全产业链。同时,西安经开区不断提升行政效能,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2017年,吉利落户西安经开区的速度开创了全球汽车行业项目布局效率的先河。签订协议用时不到3个月,项目用地征迁仅用时49天,开工比计划提前近两个月,被誉为“经开效率”和“吉利速度”。
2017年11月3日,西安吉利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项目举行开工推进动员大会
2018年9月,西安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通过《高铁新城移交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方案》,经开区正式接管高铁新城。高铁新城移交后,为便于管理,经开区将原草滩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域与原高铁新城进行合并,统称为“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铁新城”。高铁新城扩容,更有利于进行产城一体化发展。经开区将按照“依托全国一流交通枢纽,发挥高铁效应,高标准建设高铁新城,塑造西安的地标门户形象,打造现代商务区”的标准,精心谋划区域开发,不断提升监管水平,推进高铁新城实现跨越发展。
接续奋斗,再启征程。如今的经开区将加快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样板区,为新时代追赶超越谱写新篇章。
上一篇:异军突起:西安乡镇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