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工作动态 党史研究 党史宣传 影音图书 政务公开 机关党建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党史宣讲 党史文苑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西安党史 西安党史教育基地 革命遗址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党史宣讲 党史文苑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西安党史 西安党史教育基地 革命遗址
异军突起:西安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是我国乡镇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包括乡办、村办、农民联办和个体办的企业等。西安市乡镇企业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的社队企业,1984年,国家将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

 

开放搞活,快速发展

  1985年初,西安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放宽乡镇企业管理政策的若干规定》,提出坚持“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多种经济成份一齐上”的发展方针,让乡办、村办、联户、个体四个轮子都快速转起来,不限比例看发展,不限速度看效益。政府对新办集体企业在税收上实行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促其尽快发展,使乡镇企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1991年8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西安市经济的一个战略来抓,继续贯彻“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乡办、村办、联办、户办四轮驱动全面发展的方向,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内涵与外延发展并重的路子。要充分发挥市带县的作用,组织协调西安地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城市大中型企业,实施“一帮一”“一带一”的措施。要多渠道增加对乡镇企业的投入,推进科技进步,增强乡镇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深化乡镇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指导和服务等。到1992年底,乡镇企业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平板玻璃、纸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群。

  1992年11月,国务院在西安召开了全国加快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经验交流会,肯定了乡镇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明确乡镇企业西进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并要求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强领导,积极扶持,为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创造更宽松的环境。这次会议的召开,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解放了思想,提供了机遇。为此,中共西安市委八届四次会议提出,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西安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来抓,确立乡镇企业“一年一大步,三年翻一番”的发展新目标,明确提出“八五”后三年,全市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要翻一番,分别增加到150亿元和100亿元。会议提出要实施“53125”工程(即“八五”期间,全市要建成5个乡镇企业年产值过20亿元的区县,30个过亿元的乡镇,10个过亿元的村和企业,20个过5000万元的村和企业,50个过千万元的企业),建立乡镇企业“甲级队”。此后,西安市乡镇企业发展坚持“多轮驱动、多轨运行”的方针,加大对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八五”期间,全市乡镇企业用于新建、扩建和技改项目的投资达27.08亿元,是“七五”期间投资的7倍;实行股份合作制,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先后出台“产权制度改革的安排意见”“股份制示范章程”等文件,推动股份合作制的开展;扩大开放,实行横向经济联合,多次组织部分乡镇骨干企业参加市经贸洽谈会;对列入甲级队的区县、乡镇(街道办)、村企业,实行重点扶持,帮助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管理上水平,经济上效益,涌现了如未央区谭家乡等一批优秀的乡镇企业。

连片发展,名牌带动

  为了改变乡镇企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散乱布局状况,西安市乡镇企业实行集中连片发展,建设乡镇企业小区。1995年末,全市规划部署了“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35个乡镇企业小区。这些小区在资源优势和已初步形成的工业基础上,以小城镇为依托,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使乡镇企业适当集中连片发展,变资源优势为区域经济优势。为使乡镇企业小区健康良性发展,市上和各区县建立了协调领导小组,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进行重点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至1997年底,35个小区基础设施总投入为2.22亿元,六村堡、郭家、洪庆、秦渡、泾河等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1000万元,区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各小区通过政策优惠、完善服务体系等措施,吸引企业入区,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到1997年底,35个小区占地面积近40平方公里,进入小区企业数发展到1042个,职工人数为51000人,营业收入为35.21亿元,实现利税3.52亿元。其中,六村堡工业园区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小区,郭家、郭杜小区被列为部级东西合作示范区。

  党的十五大以后,市委、市政府坚持抓大放小,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给乡镇企业放权,重组改制,加快建设“甲级队”;继续坚持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多种经济成份一齐上的指导方针,促进乡镇企业量的增加,质的提高,依靠科技,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促进乡镇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加强对乡镇企业工作的领导,强化目标责任制,转变作风,为乡镇企业发展大开绿灯,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乡镇企业的发展对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实现了农业发展方式的革命,结束了农业粗放经营,靠天吃饭,牛拉驴驮的自然经济时代,为农业生产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增加了农业投入,提供了大量农用生产资料,支持了农业的发展。二是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打破了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的格局。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成为支撑农村经济最坚实的支柱。三是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截至1999年,全市转移农业劳动力103.76万人。四是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状态,改善了生产环境,提高了生活水平。五是改变了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形式,加快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冲破了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二元经济格局,走出了一条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相互依托、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六是成为西安市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和经济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31.35%,在全市工业增加值中占53.35%,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202元中,有985元来自乡镇企业,各区县的财政收入中有35%至70%来自乡镇企业的税收。实践证明,乡镇企业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推进了城镇化,成为小城镇建设的基本依托。

未央三桥镇——“西北第一镇”

  三桥镇在历史上曾地处京畿,又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手工业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发现,早在西汉时期,今三桥镇辖域的制砖制瓦业、金属冶炼、铸造业已有相当规模。20世纪50年代后期,社队企业开始发展。社办企业有农具修配厂、综合厂、酿造厂和铁匠铺、砖瓦窑厂等。1970年代,在鼓励地方发展“五小工业”的号召下,1971年建厂投产的阿房造纸厂,是公社当时规模最大的社办企业。至1978年,有企业52个,从业人员2227人,固定资产317万元,收入688万元。在西北地区社队工业工作会议上,曾被誉为“西北工业一枝花”。

 

 图片

阿房造纸工业公司生产车间

 

  改革开放后,三桥镇的乡镇企业获得大发展。1983年12月,中共未央区委决定,把发展社队企业作为振兴未央经济的突破口,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社队企业的领导,并组织工商、金融、税务、城建等部门密切配合,一路绿灯,积极鼓励农民大办企业,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1983年,三桥镇全面实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到1989年,已有6160人(占劳动力的32%)转到工业生产方面,为全镇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1984年初,区委、区政府按照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文件要求,将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将联办、个体企业也纳入乡镇企业之中,提出让乡办、村办、组办、联办、个体一齐上,“五轮驱动”,各显神通,拉开了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序幕,使乡镇企业的发展出现新局面。1986年,三桥镇乡镇企业总收入首次超过亿元。

  20世纪90年代,三桥镇的乡镇企业得到进一步提高。1990年,开展乡镇企业“管理年”活动,中共三桥镇党委、镇政府要求企业认真贯彻“五上一高”指导方针(即上管理、上质量、上技术、上档次、上水平),在提高经济效益上狠下功夫。1991年,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全镇乡镇企业呈现出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发展与提高并重的良好势头。阿房造纸厂、电焊机总厂被评定为部级先进企业;阿房灶具厂、红旗金属结构厂、三桥机电设备厂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三桥矿山一分厂、三桥阿房电焊机集团公司被评为西安市一级企业。1995年,三桥镇乡镇企业总产值、总收入双跨12亿,在民政部召开的全国村民自治示范工作交流及城乡基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会上,三桥镇被评为全国16个“最佳乡镇”之一,荣获“大地”金杯奖。至1996年,全镇乡镇企业已达1700多家,产值达16亿元,基本形成了造纸、机电、小化工、建筑、服装、粮食、食品加工等8大支柱行业。其中,造纸业使三桥镇成为全国三大乡镇造纸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