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工作动态 党史研究 党史宣传 影音图书 政务公开 机关党建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党史宣讲 党史文苑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西安党史 西安党史教育基地 革命遗址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党史宣讲 党史文苑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西安党史 西安党史教育基地 革命遗址
新型城镇:西安小城镇建设

  西安作为中国中西部具有特色区位优势的中心城市,也是陕西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以小城镇发展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城镇化水平,无疑是一个明智的战略选择。

 

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辐射带动功能难以发挥。1980年初,国家建委、国家农委等联合召开全国村镇房屋建设工作会议,确定了中国集镇房屋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为小城镇建设指明了方向。西安市遵循国家小城镇建设方针,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对集镇建设规划用地、设计、施工、建筑材料等实行统筹安排,小城镇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5年2月,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八条意见》指出,西安作为全国的旅游胜地,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乡建设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支持小城镇特别是卫星城镇的开发和建设,城乡建设部门必须抓紧搞好规划,加强指导。8月,市委召开城郊农村工作座谈会,强调指出小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在发展城乡经济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城郊卫星城市和集镇建设。开发和建设小城镇、特别是卫星城镇,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城乡结合,内外联合,注意运用经济杠杆,要自觉自愿,量力而行,逐步进行,切忌盲目性。在小城镇建设中,要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管好用好土地,严格审批制度,坚决制止乱占、滥用、荒芜土地的行为。小城镇建设要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原则,积极筹集建设资金,加速建设步伐。

  1994年7月,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西安市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目标:以现有集镇为依托,尽快作出规划、分步实施引导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提倡农民自愿集资建设小城镇,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镇人口比例,将小城镇逐步建设成为集生产、加工、流通、商业、饮食、经贸为一体的集散中心。

  1996年,西安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开始实施。市委、市政府选择了五个经济实力较强的镇进行改革试点,制订印发市11个部门关于《西安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修改制订了五个试点镇的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并形成分国家、省、市三级共抓小城镇试点的工作格局。其中,临潼县新丰镇被列为国家级试点镇,周至县哑柏镇被列为省级试点镇,长安县郭杜镇、户县秦渡镇、蓝田县华胥镇被列为市级试点镇。为加强领导,西安市专门成立小城镇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的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市级各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工作,大力落实试点镇所涉及的财政体制、投资体制、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以及完善镇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等政策。各试点镇都结合当地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确定好各自的发展战略。新丰镇抓住改革试点,发挥交通与旅游的优势,确定把发展二、三产业和小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建设工业园区,制定出了“工业兴镇,商贸旅游强镇”的发展目标。哑柏镇作为西部古老重镇,把刺绣业和猕猴桃作为兴镇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郭杜镇围绕市、县的经济发展规划,以工业园区为重点,以城郊型工业为主导,带动商贸、旅游、住宅开发的现代化开放型城镇建设。到1998年,全市各类小城镇达到173个,其中建制镇56个。经过三年小城镇建设试点,一批小城镇初具规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实力增强,管理水平提高,在农业产业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乡镇企业发展和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全市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小城镇,大战略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小城镇大战略”的思路后,西安市的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针对西安市小城镇建设起点低,功能差,未能形成特色,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2000年3月9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意见》,指出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镇和规划建设管理试点镇为重点,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实施城乡一体、科教兴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一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节约、保护耕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口规模适度,基础设施配套,主导产业明确,社会服务体系健全,社区管理规范,城镇建设特色明显,生产居住环境优美,居民生活文明富裕,可持续发展的,各具特色、功能完备的小城镇。各区县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和改革的领导。

  200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发展小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布局,运用市场机制,户籍管理等问题作了规定。市委、市政府按照《意见》,加大了对小城镇综合改革工作的力度,重点在新丰镇、郭杜镇、哑柏镇、秦渡镇、华胥镇等小城镇实施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快招商引资和小城镇建设试点。其中,临潼区新丰镇在完善园区内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成功引进石羊集团投资8360万元,兴建西安邦淇利油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大豆食用油项目,并被国家小城镇发展中心确定为第二轮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

 

临潼新丰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

  新丰镇最早建于公元197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古镇,秦末刘邦、项羽相争的鸿门宴遗址位于其辖区内,“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遗址与其辖区相连。陇海铁路、西延铁路、西潼高速公路、108国道横贯辖区,新丰编组站是西北最大的铁路货物运输编组站,交通优势明显。1998年,新丰镇被国家11部委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图片

亚洲最大的编组站——新丰火车站

 

  临潼区按照“精干、高效”“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在新丰镇进行了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一是精简人员,转变职能。对镇政府各级部门下设的五个事业服务型站(所)进行改革,实行双向管理、专项服务、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对机关人员定编、定员、定职责,分流人员,解决机关人浮于事的问题。二是科学规划,多方筹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正确合理地制定新丰镇发展规划,新丰镇专门成立了建设规划工作小组,并聘请专业人员对镇区村镇体系结构、镇区结构、土地利用、公益设施、工业生产及仓储用地、居住环境、道路交通、绿化系统、环保、旅游、镇区景观、市政工程设施、抗震防灾等方面都进行了规划,并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对策。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新丰镇为引导企业投资,结合当地剩余劳动力较多、建筑队多、建筑人员闲置率高的实际,采取利用当地建筑队伍建设并垫支,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建设好后,通过道路两侧的开发、收取城市建设配套费等予以补偿。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当地的闲置劳动力,又解决了经费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大对外招商引资。新丰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尤其是农民长期以种地为主,没有多少积蓄来投资办厂,也产生不了多少购买力,要使小城镇建设有进一步的发展,就要靠外部投资来推动。为招商引资,新丰镇设立了专门机构,配备了人力、物力,加大了投入力度,制定了优惠政策,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并对招商引资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实行重奖。四是开展费改税改革试点。自1996年底被批准进行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后,新丰镇制订了《新丰街道办费改税实施方案》和《新丰街道办费改税实施细则》,对新丰镇财政实行“核定收支、收支挂钩、定额补贴、专项补助、收入全留、超支不补、一定三年”的新体制,并建立了新丰镇财政金库,真正实现了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

  经过几年的迅速发展,新丰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全镇街区道路、自来水管网、电力供应和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投资环境更加优化。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泰商投资1.2亿元兴建的西安泰普克食品有限公司、美商投资兴建的西安顺腾液压制品有限公司相继建成投产,引进石羊集团生产大豆食用油项目等。到2003年底,辖区内超百万元的企业达47家,小型企业1000多家,镇财政收入达2700万元。这些企业的进驻和发展,为新丰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和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