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工作动态 党史研究 党史宣传 影音图书 政务公开 机关党建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党史宣讲 党史文苑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西安党史 西安党史教育基地 革命遗址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党史宣讲 党史文苑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西安党史 西安党史教育基地 革命遗址
“西北黄埔”:西安中山军事学校

  1927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提议下,国共合作创办了中山军事学校,为革命培养了大批的军事政治人才。然而,这个曾被誉为“西北之黄埔”或“第二黄埔”的军事学校,却鲜为人知。

国共合作之产物

  中山军事学校是大革命推动下国共统一战线的产物。1926年9月五原誓师后,冯玉祥根据广州国民政府的要求和李大钊等共产党人的提议,制定了“固甘援陕,联晋图豫”的战略方针,并随即率国民军联军南下入陕,于11月底击败直系军阀刘镇华,解了围困长达8个月之久的西安之围。国民军联军入陕后,西安形成了国民军联军(联军总司令部和驻陕总司令部)、中国国民党(西北临时政治委员会和陕西省党部)、中国共产党(中共陕甘区委)三位一体的统一战线新格局。群众运动蓬勃发展,“工会、农会、商会、学生联合会、妇女会,集会、结社、游行,与国民军联欢,红旗飘舞,歌声激昂”,西安成为北方革命运动的中心,一时间有“南广州,北西安”之美誉。

  与陕西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相伴而生的,是冯玉祥所属的国民军联军的急剧壮大。冯玉祥从苏联回国时,正值国民军南口溃退之后,部队军心涣散,纪律废弛,“简直到了土崩瓦解的局面”。五原誓师后,冯玉祥将零散的部队归并或补充起来,并着手收集失散的部队。在冯玉祥的号召下,许多离散的士兵纷纷携枪械归队,国民军旧部也纷纷来投,从而使国民军实力迅速恢复。西安解围以后,国民军联军总部入驻西安,冯玉祥下令取消国民军各部和“援陕军”番号,改编了陕北的井岳秀部,收编了陕南的吴新田部,将国民军联军整编为17路,国民军联军得到迅速发展。国民军联军的急剧壮大,急需大批人员来做军队的训练和政治工作,而此时这样的人才是严重缺乏的。

  在这种形势下,时任国民军联军总政治部副部长的刘伯坚不失时机地向国民军联军总部提出,创办一所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仿照黄埔军校办学方式的军政干部学校,为军队培养军事干部。这一提议,得到冯玉祥和时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总司令于右任的赞同和支持。

  1927年3月,中山军事学校进入筹备阶段。为扩大中山军事学校的影响,吸引优秀青年入校学习,1927年3月9日至3月30日,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在《陕西国民日报》上连续刊载中山军事学校的招生广告。要求“年龄18岁至25岁”的“身体健全者”;报考资格必须是“中学或高小毕业及有相当程度并曾入国民党或有党员两人之介绍者”;考试科目为“作文、测验、口试”。第一期录取学员五百人(后发展到七百余人),大部分是青年学生,也有一些是工人、农民和军人。1927年5月12日,中山军事学校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及焕章俱乐部开幕礼,中山军事学校正式成立。

军政并重之方针

  中山军事学校,坚持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遵循“以政治军事教育练成革命军人干部人才”的办学宗旨。

  学校开设的军事课程主要有:军事术课(单兵徒手教练至班、排、连合练)、军事理论课(射击原理、地形学、条令操典、步兵战术等)、野外作业课(简易工兵作业)等。学校对学员的要求非常严格,在军容风纪、组织纪律、作风养成等各个方面都抓得很紧。全校人员一律穿灰色列宁式粗布军服,扎腰带,绑裹腿,过严格的军队士兵生活。每天坚持两操两课(即上下午各在操场教练三小时,课堂理论学习一小时)和晚自习、开会、点名等制度。从早晨天刚亮起床跑步到晚上九时就寝熄灯,课程安排很满。各项课目、学习与生活都规定得很具体、很严格,毫无松懈自由的余地。“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出操上课,安排很紧”,这是中山军事学校学员真实生活的写照。

  为训练新式军队,学校在突出军事学习的同时,也注重对学员政治素质的培养。中山军事学校的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邓小平负责。1927年3月底,邓小平自莫斯科回国抵达西安,被分配至中山军事学校担任政治部主任,负责学校的政治教育工作。“政治教育主要讲革命,公开讲马列主义”。学校开设的政治课程主要有《中国革命史》《三民主义》《国民党史》《布尔什维克十二条》等,还会定期举行专题讲座和政治时事报告,以此提高学员的政治素养。学校建立了俱乐部并辟有内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孙中山等革命领袖的游艺活动室,配备有专职干部,由中共党员李佐良任俱乐部主任,负责组织全校的文娱、体育和板报活动,用革命的、健康的文体活动,在业余时间占领学员的思想阵地。

  中山军事学校还组织学员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如五月份参加全市性的游行活动、举行“四二八”死难烈士追悼大会、组织军校师生与地方中学联欢、召开革命理论座谈会、派代表参加一中非基同盟成立大会等。省农民协会成立时,农协代表八十余人来军校参观,学校举行了阅兵式,以示隆重欢迎,校长史可轩、学生代表张汉泉等分别致欢迎词,农民代表、邓宝珊副司令、教育厅长杨明轩相继发表演说,“一时革命情绪充满会场”。中山军事学校还向省农民协会代表赠送了锦旗。锦旗的右上角印有象征工、农、兵在党的领导下联合起来进行世界革命的图像,旗的中央印着:“要想得着你们自身的解放,只有团结起来,在工农兵联合形成之下努力前进”的革命口号。它充分展示了中山军事学校的政治倾向,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西北黄埔”之地位

  中山军事学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也必然会受到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冲击。1927年春夏,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反共,“宁汉合流”,国共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冯玉祥在徐州会议后选择追随蒋介石,开始在国民军联军中反共“清党”,邓小平等一批共产党员被“礼送出境”。1927年7月中旬,校长史可轩率军校师生北上,中山军事学校不复存在。但是,中山军事学校却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山军事学校是中国共产党掌握和领导的第一所军事学校。中山军事学校的领导骨干,几乎清一色的共产党员:校长由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政治保卫部部长史可轩兼任;副校长兼教务主任由苏联回国的李林担任;政治部主任由邓小平担任;组织科长由高克林担任;学员总队长和军事总教练由许权中担任;全校3个学员大队的大队长高致凯、张汉俊、杨浪波全是共产党员;分队的主要军事、政治干部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刘志丹、李子洲、马明方、刘继曾等共产党员也在学校担任教官或教员。中山军事学校名义上虽然隶属于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但实际上学校的各级军事、政治及教育权力全部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里,可以说是一所“红色的学校”。

  中山军事学校培养了一批宝贵的革命军政人才,为当时及以后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军校的领导、教官和学员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革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军校政治部主任邓小平,在国民党右派背叛大革命前后的复杂背景下,坚持团结国民党左派,努力做好学员政治工作,发展党员和壮大党的组织,增强了实际的革命斗争经验,为他以后的革命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军校教官马明方在陕北与谢子长配合建立陕北革命根据地,担任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志丹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担任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是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中山军事学校的学员队伍逐渐形成西北地区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后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渭华起义的主力。冯玉祥反共以后,中共陕西省委为保存这支革命队伍,令史可轩率军北上,独立发展,继续坚持革命斗争。但部队行至富平县美原镇时,史可轩不幸被当地军阀田生春杀害。部队由许权中继续带领。为保存实力,待机而动,暂时归编为国民军冯子明部所属的一个旅,旅长许权中,驻在临潼县关山镇一带。1927年底,中共陕西省委派刘志丹、谢子长、唐澍等人到该部队工作,并于1928年5月领导该旅参加了著名的渭华起义,成为起义军的中坚力量。虽然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惨遭失败,但却沉重打击了西北反动统治阶级的嚣张气焰,鼓舞了西北人民的斗志。起义军中保留下来的一批骨干,成为尔后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火种。

  中山军事学校从1927年3月筹建招生,5月开学上课到7月中旬调离西安结束,仅仅存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尽管它存在的时间很短,只培养了一期学生,但它却是中国共产党掌握和控制的第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和军队中的政治骨干,对当时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和以后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开展武装斗争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西北之黄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