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工作动态 党史研究 党史宣传 影音图书 政务公开 机关党建
大学生写党史
解放西安75周年 党史日历 画说党史 大学生写党史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西安百年历史的第一
大学生写党史 解放西安75周年 党史日历 画说党史 大学生写党史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西安百年历史的第一
西迁征途,薪火相传——彭康与西迁精神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过半,正当全国上下的工业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着的时候,高教部部长杨秀峰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来到毛主席的办公室。“主席,如今我们立了宪、确定了领导班子、拥有了肯吃苦耐劳的人民群众,可这人才,不瞒主席说,我国实在是紧缺呀!”


  “秀峰,你说的这个情况我也很清楚,我们国家不仅人才紧缺,而且都集中在了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这西部地区还是一片荒凉啊,你是高教部长,依你之见,应如何改变现状?”


  “这教育是国家发展大计,人才不能光靠送到国外留学,我们要自己培养属于我们国家的土生土长的人才,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把我国的高校迁一部分到西部去,主席看怎么样?”


  话音未落,突然门口传来一声“好!”,周总理笑吟吟地走进来,拍了拍杨秀峰的肩膀:“我们是这个时代的开拓者,就是要大胆一点的嘛,我同意高校西迁,依我之见啊,我们就西迁交通大学,西部地区是我们国家文明的发源地,我们的革命虽从南方开始,但我们的革命高潮也是在西部啊,建设西部很有必要,北大清华地处首都,西迁势必会引来很大的争议,交通大学师资力量强,学风好,建校基础久,而且上海现在也不太平,还是有面临战争的危险的,交通大学西迁也能保护我们的机电工业,一举多得。我看,就迁到西安去,事不宜迟,秀峰啊,你抓紧去办这件事,有什么困难不要不好意思讲,党中央会全力支持你们的工作。”


  “是!”杨秀峰快步走出主席的办公室,赶回高教部。几分钟后,交通大学校长彭康接到了杨秀峰打来的电活,电话中杨秀峰开门见山,直接传达了党中央的指示和意见。彭康可谓见惯了各种大风大浪,然而刚听到这个消息时,还是大吃一惊,不过他迅速意识到,此事远不止迁校那么简单,放下电话,他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给秘书打电话,推掉今日的所有工作,通知总务长任梦林立刻来他的办公室。


  他的双臂架在桌上,托着头,一动不动,他闭着眼,但头脑十分清醒,他暂不打算将迁校之事公之于全校师生,“西安”开始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清楚地知道,对祖国建设而言,这可是个绝佳的地区。但是,与繁华发达的上海大都市及温暖湿润的南方气候相比,师生们能不能适应落后的西部地区,能不能习惯干燥的北方空气,还是个未知数。


  “老彭!”突然一声呼喊打断了彭康的思绪,“我这敲门你也没回应,喊了你好几声了,出啥事了,这么着急叫我过来,我听秘书说你把今天的工作都推了,肯定有很重要的事吧。”任梦林预感到此事的不简单。


  彭康将首长的指示传达给任梦林,在此之后,彭康又很快主持召开校党委会、校务委员会,不久后,中央的正式文件下达到交通大学,彭康立刻召开了全校师生大会,正式传达西迁指示,动员全校西迁,尽快统一思想。令他万万没想到,原以为西迁计划在学校中会引起强烈的反对之声,意外的是,到西部建设祖国似乎已成为传遍校园的共识,校内的几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坚决拥护,甚至请命随校西迁,到西部去为祖国奉献自己。彭康当即拍板,率人直奔西安,探寻学校新址。


  此时的彭康已经55岁,路上的辛苦在到达西安的那一刻消失殆尽,他率人立刻投入选址工作中,接连几日的考察,依旧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校址。这一天,又是从早到晚地四处寻觅,当彭康一行人在走回住处的路上时,突然,不远处一片广阔无垠的麦田映人眼帘,真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彭康眼前一亮,“诸位,这一大片麦地地势平坦,而且远离文化区和工业区,离市区也比较近,既方便环境又好,很适合师生在此学习和生活啊。”当晚,彭康就拜访了时任陕西省省长赵寿山,说明了他看中的新校址,彭康一宿没有合眼,与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同事们商讨迁校事务。与此同时,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对交大内迁西安这一国家战略也倍加重视,全力支持,即刻做出规划,交通大学新校址破土动工,1956年9月开学之前,务必建成。


  次日,彭康坐上返回上海的列车,他上车办公,下车开会,选出西迁西安和留守上海的两部分师生。经过他的劝说和动员,学校的大部分师生都愿意随校西迁,而中央也下达指示,要在上海留底。1956年8月,交大西安新校区主体部分基本竣工,这个夏天极为炎热,师生西迁的热情更加高涨,学校文艺部向彭康提议,用跑马拉松的形式,庆祝“从上海到西安”的历史时刻,这个提议正说到彭康心坎里,就在开学前,交通大学组织了庆祝西迁的象征性马拉松,而这马拉松的最后一棒就非彭康莫属,从新校门跑到校园内部,几十米的距离却成为这段8万公里的马拉松中最令人心潮澎湃的一段路。随后的9月10日,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了开学典礼。自此,西迁第一阶段圆满完成,彭康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下来。


  一晃又是三年,西安校区发展蒸蒸日上,上海校区的社会环境也逐渐稳定。这时,中央又做出了一个令彭康和全体交大人都震惊的决定:西安、上海两部分单独成校,分别命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的生活环境不如上海,而且此时彭康已年近花甲,有人劝他回上海。


  彭康沉默了一会儿,走到办公桌前,拉开中间的抽屉,拿出了一件用红布包裹的物件,恭敬而又小心翼翼地打开红布,里面是一张几寸大小的纸,他拿起这张纸样的物件:“各位看清楚了,这是毛主席三年前亲笔签发的交通大学校长任命书,我要对得起这张任命书,对得起毛主席和党对我的信任!”彭康坚定的信念让所有人都放弃了继续劝他的念头。彭康这一干就又是九年。


  九年间,彭康领导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主攻机电专业等重工业中最难啃的骨头,为国家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作为教师,他每天都奋斗在教学一线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着;作为校长,他每天都要处理接连不断的琐碎事务,作为一名党员,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是他一生奉行的行为准则。“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彭康虽已被解除职务,但全体西安交大师生依旧承认彭康是他们的校长。


  “各位同学,这就是我们西安交大的西迁故事,相信你们今天在这座西迁博物馆,在我的讲解下,对西迁已有深入的了解,今年正值我校建校60周年之际,我校将与上海交大组织“重跑西迁路”的活动,同时,我校在创新港又建立了新的科研区,这被我们看作是新时代的小西迁,愿各位同学继续发扬西迁精神,在这片学习和科研的沃土上创造新时代的辉煌。感谢大家聆听我的讲解。”


  博物馆内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每一位新生走出博物馆时,都更加自信更加热情。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理想与家国情怀。从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到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再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不是这一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的具体表达。同样,与交大西迁同载史册的还有一群以国家民族为重,舍小家顾大家的知识分子,比如著名数学家张鸿、电工学家钟兆琳、热工学家陈大燮等。他们以民族大义为念,以家国天下为重,毫不犹豫地投身祖国西部高等教育事业,真正做到重道义、勇担当,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而西迁也不再仅仅是一个动荡年代的迁址活动,更凝聚成为一种“西迁精神”,这种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支撑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断奋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侯怡然

指导教师:陈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