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个历史决议的历史性创新
简介: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先后多次修改,这是其中的一稿在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创新。80年前,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以“历史决议”的形式总结历史经验、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下加强党的建设、在...
-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简介:[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系统总结成功经验,科学编修国史,有利于更好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做好国史研究,至少需要处理好对以下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一是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终结和新中国的成立,二是关于计划经济和“闭关锁国”,三是关于工业...
-
陈甜: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样态
简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随着时代环境变迁,形式变化多样,表现出变动不居的特点,其本质决定其不会在短时间内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在表现方式上由显性直白向迂回隐性转变、议题设置上更加“学术化”,必须注意新的时代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动向、新样态。借助互联网输出,以网络化样态示人。1994年我国互联网与国际互联网...
-
柳宁:中国人写的《西行漫记》——《延安一月》
简介:《延安一月》是重庆《新民报》记者赵超构1944年夏参加“中外记者参观团”所作的长篇新闻报道。赵超构写成《延安一月》是偶然中的必然。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国民党对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及军队摩擦和袭扰不断,特别是“皖南事变”之后,军事和经济封锁日甚一日。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
-
陈甜: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种新样态
简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随着时代环境变迁,形式变化多样,表现出变动不居的特点,其本质决定其不会在短时间内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在表现方式上由显性直白向迂回隐性转变、议题设置上更加“学术化”,必须注意新的时代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动向、新样态。借助互联网输出,以网络化样态示人。1994年我国互联网与国际互联网...
-
项久雨:文明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形态
简介:摘要:现代性孕育于特定的文明母体之中,不是脱离于现实物质生产的高头讲章。文明现代性作为一个标识性概念,提供了认识现代性的一种历史框架,即深入到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多样性相统一的问题域来界定现代化的历史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文明”的历史转变,是一个逐步深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坚...
-
周绍东:历史自觉、历史自信、历史主动:唯物史观的中国演绎
简介:【摘要】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观,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提炼和总结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唯物史观从一般到特殊的中国演绎,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历史自觉走向历史主动的过程,也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其历...
-
杨 军:文化虚无主义的生成根源与纠治策略
简介:核心提示:文化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虚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虚无主义生成、蔓延的历史根源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造成了文化自卑心理,外来动力是一些西方国家持续影响中国知识界的文化认知,思想氛围是多种社会思潮交互作用。纠治文化虚无主义,需要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反对文化虚无...
-
高长武:以历史唯物主义大历史观深化党的二十大报告研究
简介: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载体和集中体现,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读篇目。研究好、宣传好、阐释好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那么,从中共党史研究的特定角度,应该怎样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研究党的二十大...
-
陈明凡 刘兰炜: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简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精神生活更加多样,社会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的错误思潮时有出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决防止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