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1月下旬,作为红四方面军第11师战士的他,年仅16岁,脸上的稚气尚未褪去,一双眸子里却隐藏着不属于他这个年龄的沧桑。那是在经历了无数次枪林弹雨,生离死别后的独特印记。
天渐渐暗了,寒风不断地灌进他摇摇欲坠的窝棚。摸着包着纱布的右脚,他想起了自己参军的经历!
(一)
一年前,安徽六安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荣登祥辞别了母亲,参加了红四方面军,被编在第十一师。
参军图
第二年,在国民党的进攻下,红四方面军不得不向西突围。部队进入陕南后,全军在徐向前的指挥下行至漫川关附近,经过两天两夜的急行军,人困马乏的大伙儿在一条峡谷中歇脚,这时却传来急促而密集的子弹声响。
“快,紧急集合,第十一师,向南阻击敌人。” 部队首长命令道。
荣登祥和战友迅速起身,随部队进入阵地。
激战中,有人大喊一声:“祥子,快躲开!”他被一只大手推开。
几乎同时,一枚炮弹落到他们身边,巨大的爆炸声几乎把他的耳膜震破。
当荣登祥再次爬起来时,刚才掩护他的战友已经牺牲了。
这是荣登祥经历的最惨烈的一仗,全军共损失了2000多名将士。在这次战斗中,荣登祥的右脚跟也被一颗子弹打穿了,他撕开一片布条,紧紧地裹住右脚跟,一拐一瘸地跟随部队向前行进。
(二)
大概突围后的第12天,队伍终于翻过了绵延数千里的秦岭,顺着溪流来到了关中大地上的一个叫做汤峪镇的地方。他们在镇上塘子街休息。长期在大山内作战的红军战士,放眼看见一片平原,都十分兴奋。当晚,队伍休息在塘子街两旁的屋檐下,没一个人进入老百姓家中。
红四方面军长途跋涉翻越雪山
荣登祥因为脚跟溃烂会脓,十分疼痛。同时,他感到头痛、发热,两腿乏力,难以行走,部队转移时他被留在了塘子街外一个草棚中。
“娃,醒醒,醒醒!娃,醒醒!”
一阵急促的呼喊让荣登祥慢慢睁开了眼睛,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
老人告诉荣登祥,他姓王,是个祖传的中医郎中,就住在塘子街上。部队临走时曾找到他,说塘子街外一个草棚里有位伤兵,可能患病了,叮咛他去看看,并给他留下了几块大洋。
在王大爷的精心医治下,荣登祥一天好似一天,右脚的枪伤也渐渐好了起来。王大爷特意给他做了一根拐杖,他可以撑着下地走走。
汤峪古镇
天气慢慢地回暖,小溪的冰雪融化了,他心想:是该走的时候了。荣登祥辞别王大爷去找部队,王大爷见他去意已决,就告诉他,如果找不到部队,再回来。
但事情并不想他想象得那么顺利,他的南方口音常常引起别人的怀疑。官府对落单红军查得也很严,一旦发现口音不对的人,都要严加盘查,他不敢轻易开口打听部队的行踪。
看来去找部队是行不通了,他又萌发了回老家的想法。
但了几次尝试,情况和找部队的时候没两样。
该怎么办呢?在外面转悠了一个多月的荣登祥,实在无处可去了,又不得不回到王大爷家。他感到不好意思,对王大爷说:“俺不能再白吃白喝了,得找个活干!”
“啥叫白吃白喝,你们部队是付了钱的!”
但在荣登祥的坚持下,王大爷答应给他找个活干。
王大爷因为医术高明,在方圆几十里有些名气,认识的人也多,很快就带来了好消息。
“下寺峪村的麻老五,是个贩卖木材的,他家缺个长工,我给你说好了。”
“真的?真是太好了,您老咋说的?”
“我说你是外地逃难过来的,年轻力气大,人又老实。刚开始他还犹犹豫豫,我一说你不管工钱多少,有口饱饭就成,他立马就答应了。”
就这样,荣登祥隐姓埋名,在麻老五家当起了长工,主要是运送木材,一干就是八年。
这些年间陆续有外边的消息传过来:张学良抓住了蒋光头,日本鬼子占领了卢沟桥,红军改叫八路军,国共又合作抗战了,南京沦陷,黄河决口……
就这样,一直持续了八年时间,荣登祥已经成为一个壮实的小伙子。
(三)
有一天,麻老五让他推着一辆独轮车,上面装着两袋小麦,送到东山窑村去。因为麻老五用两袋小麦换了东山窑村一户人家的骡子。
东山窑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在大山里,林木茂盛,村边有一条河流经过,周边有一大片平地,人们就种上庄稼,以此维护生计。
“救命啊,救命!”
快到东山窑村时,前边忽然传来一个女人的呼救声。荣登祥扔下手推车,顺着声音跑去,呀!一小孩正在河里扑腾呢!他来不及多想,他丢下车子就跑了过去,跳下了河中。荣登祥很自信,他生在河边,从小玩水长大的,救个人不成问题。
荣登祥左手抓住小孩,双脚和右臂划水,奋力向岸边游去,直到脚踩到坚实的河床上,一颗提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这时那个妇女跑了过来,抱住还在吐水的孩子,跪下来向荣登祥谢恩:“大兄弟,今天要是没你,我娃就没命咧!”
原来是女人带着孩子在河边洗衣服,孩子好奇地跑到河里捉鱼,由于水下深浅不一,不小心就落入深水里,被急流冲走了。
“大姐,不用,不用,俺这条命也是别人救下的。”他想起了战友和塘子街的老中医。
荣登祥好说歹说辞别这位妇女,赶忙去找他的手推车。等他找到手推车,他才发现车早翻了,其中一袋麦子顺坡滚下去,被河水冲走了。
“大兄弟,俺家里刚收了麦,你拿些去交差吧。”不知什么时候,那个女人跟上了,也看出了他的窘迫。
荣登祥只好推着车,跟着女人到了她的家,重新装上了一袋小麦交了差。
东山窑地形
(四)
几天后,他又被麻老五派去东山窑运木材,他顺路到大姐家去看看。
“大兄弟来啦!”女人一见他,有些惊喜地停下了手中的活计招呼。
“来了……,孩子现在咋样了,没受惊吧。”
“早就没事了,现在屋里玩着呢。”
后来,在周围乡亲们的撮合下,荣登祥与大姐喜结良缘。荣登祥辞了麻老五家的长工,叫上塘子街的王大爷和曾经帮过自己的几个村民,简单摆了一桌席面,正式上了大姐的门,落脚到了东山窑。洞房花烛夜,他把自己的身份告诉了大姐。
如今,他已是儿孙满堂,政府每个月给他发津贴。每当回想起经历的种种往事,他总是说:“没有群众的救助,就没有我的今天。”
(本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西安文理学院 邝熙平)
上一篇:红军过后除奸贼
下一篇:血洒陕南的长安英雄:李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