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简称“西北民大”)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解决大西北各级人民政权缺乏党政和行业干部的问题而开办的一所短期培训班性质的干部学校。在开办的短短四年时间里,西北民大培养了一万余名党的干部,被誉为“红色熔炉”和“解放初期西北五省干部的摇篮”。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高陵通远坊校门
创办历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党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多个革命大学,招收青年知识分子入学,主要通过教授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来对他们进行思想改造和短期培训,在完成学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西北民大正是在这一时期创办的。从1949年创建到1953年改组更名,西北民大一共历经了近四年时间。
1.西北民大的前身是陕北公学和延安大学。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陕北公学被确定为当时培养干部的学校。1937年11月1日,陕北公学正式成立并举行了开学典礼。1941年7月30日,因西北地区的干部培训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共中央决定把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等进行合并,成立延安大学。
2.延安大学。1941年9月22日,延安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培养党与非党的各种技术人才。1943年3月16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又将鲁迅艺术学院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院等五所学校并入延安大学。1944年4月11日,又将延安大学与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进行合并。1949年5月23日,西北局发出《关于加强训练大批新区知识分子的决定》,正式决定将延安大学、西北人民艺术学校、西北财经学校合并成立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自此,延安大学完成了它的办学使命。
3.西北民大。随着西北各地陆续解放、各级人民政权的相继建立,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战争转变为社会改革及经济恢复。为适应时局变化,西北局决定以短期训练干部为目标,创办一所革命大学。1949年6月25日,原延安大学总校和韩城延大分校正式合并,并改名为西北民大,迁至西安,与总校合并,校址位于西关南火巷西边的原裕秦纱厂旧址。由于现有校舍无法容纳不断攀升的学生数量,遂重新选址,最终选定了高陵县的通远坊、泾阳县的永乐店以及位于两地之间的陕西省农艺研究所作为西北民大的新校址(其中以高陵县通远坊为主校区)。9月21日,在原裕秦纱厂举行开学典礼,10月1日之后,大部分师生正式搬往新校址。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后,又在兰州设立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
4.西北政法干校。到1952年底,我国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西北民大此时也已基本完成教育改造旧知识分子、旧职员的历史任务。由于西北地区政法干部量少质弱,需要设置专门的学校加以训练提高。1953年3月28日,西北局作出《关于改编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性质与加强西北局党校的决定》,将西北民大改组更名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7月1日,西北民大正式更名为西北政法干校,担负起为西北局培养政法干部的艰巨任务,并于1954年5月18日迁至西安南郊。西北民大最终在通远坊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历史贡献
西北民大自1949年6月25日正式成立,到1953年7月改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历经近四年时间。期间为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作出重大贡献。
西北民大先后举办了21期训练班,吸收培养了12890多名学生(兰州分校、山西解县四部未计入),其中招收青年学生6079人,轮训干部6811人。学生毕业后主要分配到西北五省工作,极大地充实了西北五省的干部队伍,有力支援了西北地区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为大西北的政权建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北民大办学期间,不但完成了对学员的思想教育,而且让各阶层的学员适应中国共产党新政权,认同中国共产党,适应新局势,融入新中国的建设之中。学校开展的“两大课程”“五大步骤”在当时来看极具科学性,使学员们学习正确政治意识,扳正他们固有的、老化的价值观念,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以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用正确的行为方式来为人处世。西北民大为西北地区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保驾护航,为新区的政权建设筑牢根基,在中共党史乃至新中国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建立博物馆
2019年5月20日,位于高陵区通远坊的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建成开馆,馆前碑石上的“红色熔炉”四个大字分外醒目。博物馆以三栋52间典型的苏式建筑为基础,实景还原了西北民大篮球场、草棚亭、辘轳水井、校训碑等设施,并通过以《峥嵘岁月——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在通远的日子》为主题的基本陈列,清晰展现了西北民大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建设新政权、克服艰难困苦,为党训练培养革命干部的光辉历程。
如今,西北民大旧址已然成为西安市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基地,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和打卡留念的游客络绎不绝。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
上一篇:西安镇反运动
下一篇:接管西安:建立人民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