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工作动态 党史研究 党史宣传 影音图书 政务公开 机关党建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党史宣讲 党史文苑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西安党史 西安党史教育基地 革命遗址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党史宣讲 党史文苑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西安党史 西安党史教育基地 革命遗址
文明新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文明,是一个城市的内在灵魂,也是一个城市的魅力底色。荣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的最高荣誉、最高褒奖,是最具价值的金字招牌。自1996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经过18年锲而不舍的努力,西安市于2015年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文明新芽初萌动

  西安被誉为“丝绸之路起点,华夏文明之源”,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这里曾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也成就了生生不息的东方文明。

  1996年11月,西安市率先推出了以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八大工程”。提出以培育“四有”新人、创建文明城市为奋斗目标,从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情抓起,努力实现市民素质、文化生活质量和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八大工程”的全面实施取得明显成效,中宣部组织各大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2004年,西安市开展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的大讨论。以“承古开新的境界,开放包容的胸怀,勤奋进取的精神,文明诚信的风范”为切入点,通过城市精神的铸造,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城市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这一年,全市还开展了“文明的西安文明的我”活动,教育引导市民用道德规范衡量个人言行,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先后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成立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领导小组,集中力量开展创卫工作。

  2006年7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创建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制定出台《西安市创建全省和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意见》,全面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全市组织开展“知荣辱、除陋习、树新风”教育管理整治活动,综合运用宣传教育、管理制约、整治规范等手段,集中解决乱穿马路、闯红灯、翻越栏杆、随地便溺、吐痰、乱扔杂物等影响城市形象的不文明行为,努力革除陋习,使市民在文明举止、讲究公德、遵纪守法、维护秩序等方面有了明显进步。

  经过全市上下不懈奋斗,西安的各类创建活动稳步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文明程度不断提升。1999年成为首批命名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后,西安始终保持着全国创建先进城市荣誉称号,2011年被明确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

 

破茧化蝶展华彩

  创建文明城市从来不是单纯去争荣誉,而是通过创建,带动城市品位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发展的软实力,培育城市的竞争力。

  从2002年开始,西安市坚持每年投资100多亿元城建资金,不断加强城市道路、水、气、热、电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先后完成绕城高速、机场高速、东二环连接、南二环高架桥、高架快速干道一期东段等一批重点工程,全力推进城市排洪排水管网、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天然气城市气化、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等工程,启动城中村改造工程,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力度不断加大。一条条通衢大街宽阔平坦,一条条背街小巷整修一新,市民的生活工作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西安还高度重视城市特色的保护、城市个性的彰显,采取“古新分治”的办法,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2007年,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把西安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定位,形成了保护古城风貌、彰显西安特色、打造“人文之都”的建设思路,加快实施以“唐皇城复兴计划”为重点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不断加大对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在化解保护文化遗产与做大做强城市、加快经济发展的矛盾处理上,西安找到了一条文物保护、文化产业和城市发展共赢的新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安大遗址保护模式”。

  通过行政中心外迁、历史古迹保护、历史景点标识、历史标志性建筑与街区复原等多种方式,延续历史文脉,再现汉唐仪象。在城市外围,先后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国际港务区等,为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打造强劲引擎,让西安焕发出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锐气。

 

以人为本惠民生

  民意所向,民生所指,就是文明所在。西安市在创文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大手笔推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抓起,真正把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变成人民群众享受创建成果的过程,让百姓更幸福,让社会更和谐。通过每年实施惠民实事,解决交通、住房、教育、卫生、食品、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多个领域的实际问题,织密民生保障网。

 

image 

西安“放心早餐”摊点

  

  从2007年起,西安实施“放心早餐”工程,保证10多万市民吃到卫生快捷的早餐。2010年,西安又推出“群众厨房”“放心馒头”,确保市民群众持续吃上安全放心的馒头等主食。西安全面实施在职职工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做到了全覆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铺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正式启动。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三年目标提前完成,累计建成各类博物馆100座,组织文化活动、惠民演出1400多场。以开展专项整治和文明交通行动为重点优化交通环境,让市民切身感受到出行方便带来的幸福感。

  顺应群众对优美舒适生活环境的新期待,西安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宜居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最高标准,扎实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综合功能和品质形象进一步提升;大力推进“平安西安”建设,连续十六年荣获四届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两次捧得社会治安最高奖项“长安杯”(截至2013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打造“信用西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建设服务型政府……

  创建为民,创建惠民,西安市的创文工作从一开始就走进了群众心里、融入到百姓生活,扎根在最深厚的土壤,西安也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崇德向善树风尚

  欲建文明城,先育文明人。西安市在创文过程中,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市民现代文明素质。通过深入实施“尚德西安”道德实践系统工程和“城市文明程度提升行动”,开展“做文明有礼西安人”、“我们的节日”、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活动,软、硬两手抓,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各项创建任务的落实。

  积极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完善“信用西安”信息平台,建立诚信“红黑榜”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评选“文明诚信市场”“文明诚信之星”,树立了一批诚实守信先进典型。坚持开展“学雷锋、三关爱、大西安全城联动”志愿服务活动,全市志愿者达到77万人,各类社会志愿服务组织达到3062个,传承和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弘扬道德力量、营造良好风尚,广大市民追求崇高、践行文明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增强,文明素质进一步得到提升,古都西安形成了良好的文明道德风尚。

 

image

碑林区开展“我们的节日·元宵节”活动

 

  创文工作推动了西安文化建设快速发展。2014年9月,南门文化广场正式开放,“一轴三楼三广场”及南门历史文化街区集中亮相。“美丽西安摄影作品展”用图片讲述了中国梦的西安故事;西安创作的电视剧《大秦帝国》、纪录片《浐灞长歌》等作品在央视播出;电视剧《我在北京挺好的》,电影《百鸟朝凤》《冲锋号》入选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申报名单;歌剧《张骞》、话剧《明天》在北京展演受到好评;200多幅户县农民画公益广告作品入选全国公益广告库,并在纽约时代广场播出。

  全力创文终圆梦。2015年2月28日,中央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西安市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不是城市文明创建的终点,而是一座里程碑、一个新坐标。回顾“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加明了创文成果的来之不易。我们要继续勠力同心,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