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工作动态 党史研究 党史宣传 影音图书 政务公开 机关党建
大学生写党史
解放西安75周年 画说党史 大学生写党史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大学生写党史 解放西安75周年 画说党史 大学生写党史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聚星以火 亘炳不绝

冀以晨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

——题记

入陕——长征胜利

定边县。铁角城村。1935年10月16日。“跑山咯!部队进村咯!”

“这地全是羊肠小道,我腿脚不便,留下来吧。”望着土窑里面不多的雨水,年岁已长的村民董发太没听从家人的劝告,而选择留下守村。留于村中的村民已经寥寥无几,大多数人听到消息后选择出村躲避。董发太寻思着,这次是否又会性命堪忧。

然而这次,他的担心却是完全多余了。“给家家户户水缸填满水,不许乱拿老百姓任何东西,把他们走后的院子打扫干净!”这是部队的总司令——彭德怀入村前反复强调的军纪。入村后,衣着朴素,虽饥饿却严于律己的战士们更是无一例外地按照军纪行动。然而,在经历了无数战乱,条件反射性地畏惧部队的董大爷听来,这一军令更是前所未闻的“奇言”,甚至令他潸然泪下。两天下来,一支进村不扫荡的队伍,一支艰苦朴实的队伍,一支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队伍,带给一天后返回的百姓们无数惊喜与希冀。进门不是一片狼藉而是干净整洁,满满的水缸,温热的炕席,这,便是红军进村后送给他们的见面礼。

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不坠的红旗更像是耿耿星河中黎明将至时的曙光。两天后,红军再次起程。拗不过执着的董大爷,背上大爷为他们装上的两袋粮食,战士们便送了两对茶壶作为感谢。

“谢谢红军战士们!”部队再次披星戴月上路时,耳边仍回响着那声声淳朴的乡音。那是疲惫时的甘霖,更是流血牺牲的意义所在。

1935年10月19日。红军陕甘支队抵达吴起镇。

“冲锋陷阵义不容辞!希望就在前方!”胜利的号角已然吹响。

奠基——运筹帷幄

1935年12月。安定瓦窑堡。

毛泽东步履坚定地迈向演讲台。掌声如雷。

台上,他慷慨激昂:“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随着会议的进行,长征顺利落下了帷幕,不仅在中国近代史,更是在世界历史长河中,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辉煌。它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运筹帷幄之远谋,也歌颂着中共开天辟地般的胜利,同时,长征也暗示着企图“剿共”的蒋介石政府必将走向失败与灭亡。

此次入陕以后,中共于11月做了一些“肃反”的工作,首批释放了之前被错误关押的刘志丹、习仲勋、杨森等同志。纠正了之前的一些错误后,中国共产党重新明确方向,以备在长征胜利后开启崭新的征程。毛泽东如是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并义愤填膺地表示:“此时此刻,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只有建立最广泛的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因而,此次会议确立了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为抗战胜利之路谋划出了战略。

那么,此时仍执迷不悟、一心“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真的能如他所愿,进行他的计划吗?中共又能否争取到机会,联合国民党一起抗日呢?

动员——化敌为友

晨星熹微。1935年11月。

“杨将军,十七路军驻北平代表求见。”

“进来吧。”

驻北平代表手握中共北方局负责人南汉宸委托他带来的“八一宣言”走进办公室。对于这篇中共中央不久前发布的《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杨虎城自然是早有所读。此时此刻,再拿起中共代表特意送来的宣言,他更是有所会意而心情复杂。

“大家都应该有‘兄弟阋墙外御欺侮’的真诚觉悟……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战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反复斟酌宣言的一字一句,杨虎城再次心烦于最近的一系列战役,他疲惫不堪,心力交瘁。就在11月直罗镇战役中,他的“队友”张学良带领的东北军一○九师被红军全部歼灭,自己引以为傲的西北军从1月到7月先后被红军歼灭十余个营、两个团,7月时警备一旅旅长更是直接被俘,损失不可谓不惨重!他更清楚的是,失败的原因,多不是战术问题。这一场场按蒋委员长要求下被迫发动的“安内”之战,国民党官兵多是疲于战争而士气不足,远道而来的东北军更是力不从心。勠力同心联合抗日才是当下的不二选择,血浓于水的华夏同胞何苦自相残杀?杨虎城不忍卒读,他更知,有着国恨兼家仇的张学良面对现状也同样痛不欲生。当年张作霖一代枭雄,卒于倭寇之手,作为少帅的张学良,内心无疑对蒋介石的命令充满了抵触和不甘,甚至一度希望以辞职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深明大义的共产党人深深把握住了敌方两位将领与己方不谋而合的联合抗日心理。现在差的,便是一个契机。

中共中央于1936年数次委派刘鼎、李克农两人多次与张学良会面,张学良称赞共产党人胸怀宽阔,知识渊博,不畏艰苦,因而能立于天地之间,他内心的被迫“剿共”的愤懑喷薄欲出。

1936年4月9日。延安。

周恩来沉郁顿挫、铿锵有力的声音使张学良如同注射了一剂强心针,一瞬间再一次坚定了决心。

“汉卿,国家兴亡之际,我相信你也是与我们一样,有着联合抗日的想法。我更希望你可以助双方一臂之力,更是救中国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劝委员长与我们联合抗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代表中共,更代表全中国,敬你!”李克农斟满面前的酒杯,携周恩来一同举杯。

少帅眼含热泪,此次会议前与杨虎城已经达成共识的他郑重地点了点头。

月上柳梢头,冷鹤渡寒枝。

这一天必将载入史册。

封一帆  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指导教师:张顺

上一篇:传承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

下一篇:秋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