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含初
革命年代,毛泽东同志曾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牢记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的前辈们”“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从那个家国存亡的年代到现今的岁月静好,是无数的英烈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敌的铜墙铁壁,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位革命先烈,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为后人赞颂,他就是革命先烈刘含初。
勤奋好学 初入革命
刘含初1895年生于陕西黄陵县一个富足家庭,从幼读私塾到西安三秦公学,再到北京大学文史系,他从未因家境优渥而不思进取,相反,始终刻苦学习,博览群书,成绩优异,甚得师友赞赏。北大的求学经历,不仅促使了他思想上的进步,更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当时,正值新文化运动兴起,刘含初深受陈独秀、李大钊的《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的影响,坚定地成为北大进步青年中的一员。当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之时,他积极投身于这场伟大的斗争中去。这场运动使他第一次看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也使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进而开始踏上了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艰辛征途。
无惧艰难 投身革命
在李大钊等人的亲切教海和引导下,1920年刘含初从北大毕业后,就全身心投入革命,“宣传”“教育”“党建”“斗争”成了他人生的关键词。
关于“宣传”,他同陕西同乡李子洲、刘天章、魏野畴等人一起整顿陕西旅京学生联合会,先后创办了《秦钟》《共进》等杂志,并以《共进》半月刊社为基础,创办了共进社,成为团结进步青年、同黑暗势力斗争的阵地。然而,共进社成立之初就面临诸多难题,其中,共进社活动经费不足是宣传中面临的最大障碍。为此,刘含初经常捐出自己的工资,作为活动经费;为生活困难的同志解囊相助,以团结更多的革命力量。同时,他还通过撰写文章及集会发言,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现状,唤起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斗争。
关于“教育”,自1923年起,刘含初先后在苏州中学、广东岭南大学、上海大学、开封大学及西北大学等学校任教。他所到之处,都十分重视改革教学内容。一方面,他主张抛弃旧教材中的糟粕,接受新文化、新知识;另一方面,他更教育学生不要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要成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入我心”的新青年。此后,他先后结识了瞿秋白、蔡和森、邓中夏等中共领导人和革命志士,在与他们交流思想、聚谈时局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汲取了更多的精神力量,亦促使其从一个追求自由民主的革命青年向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的转变。正是这一年,他加人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春天,他回陕在西北大学任教,从此与西大结下了不解之缘。1927年,刘含初和李子洲在改组西北大学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安中山学院,刘含初任院长,李子洲任副院长兼总务长,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在日后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于“党建”,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日益高涨的群众运动的领导,开展统一战线工作,陕西中共党组织决定协助国民党成立陕西省党部。1925年8月,刘含初等人首先发起成立了陕西省国民党党员俱乐部,并任俱乐部主席。9月又成立了国民党陕西省临时党部,担任宣传委员。随后开始了党建宣传工作,除了向党员进行宣传教育工作、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外;还先后派张仲实等人赴三原、渭南等地,帮助建立国民党的基层组织;更与魏野畴等人主持党务工作,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共产党的力量有了更大的发展。
关于“斗争”,面对直系军阀刘镇华围城八月的困境,刘含初等人坚定地领导城内人民进行反围城、反军阀斗争,他们主办暑期学校,一面向学生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教育宣传,一面帮助守军解决物质上的困难,竭尽全力配合守军抗击匪军。面对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刘含初毫不动摇,坚定站在了中共和人民的一边,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刘含初等人一面以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的名义,向全国发出讨蒋通电,揭露蒋介石自中山舰事件以来的罪恶事实,一面指示各级党部组织好民众的讨蒋运动。
一心为公 热爱群众
青年时期的刘含初
冯玉祥追随蒋介石公开反共,下令封闭了西安中山学院,撤了刘含初的院长职务。此时,国民党联军驻陕总部负责人致信刘含初,劝他“认清时务”,并许以高官俸禄,这些都被刘含初断然拒绝了。后来国民党反动派缉捕他的消息不断传出,党组织担心其安危,决定派他去苏联学习。去苏联之前,刘含初回到了家乡,他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热情地向乡亲们做革命宣传。
他白天同农民一起干活,晚上与他们促膝长谈,用浅显易懂的话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那时,他不再是身兼数职的领导,而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真正做到了“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倾听民声,把群众当“自家人”。他对乡亲们说:“现在世界上有那么一个国家,名叫苏联,工人、农民已经推翻了反动政府,过上了幸福自由的日子。咱们中国也会有这么一天,民众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这些话虽然让身处山区的乡亲们一时难以理解,但也在他们心中悄悄地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1927年8月15日,刘含初正在为乡亲们书写对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当那般苍劲有力的字在笔尖奔涌而出时,忽然,七八个荷枪实弹的匪徒闯进院中,刽子手手中的枪响了,他倒了下来。我相信那一刻,他一定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愿为革命鞠躬尽瘁,他的死重于泰山。
继承遗志 永久奋斗
泽东同志曾强调,“烈士们是已经离开我们了,他们的责任交给了我们,我们要完成这个责任”。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深切怀念近代以来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顽强奋斗的所有仁人志土”“他们的崇高精神永远铭记在亿万人民心中”。而今,刘含初烈士离开我们已有90余年,但他奋勇抗争、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从未走远,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作为新时代青年一代,正处于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最好时期,肩负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唯有继续发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才能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理想”“热爱”“责任”“奋斗”将成为我们一生的关键词。
何谓“理想”,我想青年时代的刘含初做出了回答,他将个人勤奋读书融于革命运动之中,并竭尽所能为之奋斗终身。远大的理想,犹如一座灯塔,点亮人生之路;犹如一团火,点燃心中的激情。新时代的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就要将个人梦融于中国梦之中,既要实现小我,更要成就大我,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刘含初牺牲地
何谓“热爱”,即热爱自己的祖国,当国家遭受屈辱时,刘含初等一批青年学生高举爱国的旗帜,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道,以行动践行了爱国心。孙中山先生曾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愿在种花家”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声,祖国为我们挡风遮雨,我们也要用心去守护她。新时代的我们,要听党话,跟党走,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情怀。
何谓“责任”,刘含初牺牲前还正在对群众进行革命宣传,“革命大于天”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作为新时代青年,实现中国梦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中,我们就要努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敢于担责,勇于担责,要在攻坚克难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何谓“奋斗”,毛泽东同志曾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寄语青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刘含初等参加五四运动的青年人,为后人留下了很好的革命传统,即永久奋斗。当下,我们身处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前进的路上难免会布满荆棘,遇到惊涛骇浪,唯有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披荆斩棘,奋勇向前。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些像刘含初烈士一样为革命牺牲的英雄人物,值得我们后人永远铭记,他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代代相传。我们将永远记住您!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