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党史文化产业内涵进行界定,指出推动党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利用SWOT①分析方法对西安市党史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党史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以期为西安党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党史文化产业;SWOT分析方法;西安;发展模式
一、推动党史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充分认识党史工作的文化性特征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党的历史是党领导全体党员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它是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创造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党史文化是与共产党发展历史紧密联系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的内容。包括中共党组织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的丰功伟绩及形成的优良传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国家建设艰苦奋斗的光辉创业史及产生的伟大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各方面突飞猛进的成就及积累的丰富经验②。党史文化中所包含的丰厚党史文化资源,折射着先进文化的内涵和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党史文化包括在分析研究总结历史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党的执政思想、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思想政治、执政策略以及党史文字资料、学术研究、书刊影视作品、党史旅游资源、党史网络文化、党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2.党史文化产业主要内容和研究的现实意义
(1)党史文化产业的内涵。党史文化产业是依托现有的党史遗址旧址、纪念场馆、革命文物、革命文献、文学作品、学术成果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革命历程等党史文化资源,运用产业经济学的资源配置手段开发党史资政、宣传、教育的创新模式和载体,并形成以党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链条。
(2)党史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党史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党的思想文化建设。通过多样化党史文化载体的开发,摆脱思想政治工作“填鸭式”的灌输。依托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必然性和正确性,以此来使全党同志获得感同身受的党史文化的熏陶。二是党史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西安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创造新的社会效益增长点。发展党史文化产业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养和认同,有利于提升西安文化品位,增强文化成果的实践转化,进而推动文化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三是党史文化产业与西安历史文化的融合将拓展西安文化产业的维度和内涵。党史文化产业可以借助西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数字传媒技术孵化产业雏形。把西安党史遗址同历史文化遗址相融合、相联系、相映衬,以历史文化带动党史文化的发展,以科技平台助力党史文化产业化,将抽象的社会主义理论变为依托载体的精神信仰和思想共鸣,将枯燥的党史资料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党史文化载体,将单一的灌输说教变成切实的历史体验,将似乎远离城市脚步的历史变成服务现实经济的动力。用党史文化产业的多样化载体实现对文化的多维度诠释和解析。
二、运用SWOT方法分析党史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SWOT分析法是一种分析经济活动及其战略选择的重要方法,它通过对区域经济活动自身所具备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和所处环境中的机遇(0pportunity)、挑战(Threat)进行分析,为制定提升产业活动竞争力战略提供系统判断。笔者借用该方法,对西安市党史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提出相关发展策略。
1.优势
(1)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党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沃土。西安是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蜚声海外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城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西安组织领导西安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个历史时期,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迎来了西安的解放。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遗址群及留存的127处珍贵的革命遗址是西安党史文化产业的丰富资源,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杨虎城公馆旧址、华清池五间厅、新城黄楼、西安烈士陵园等13处。
(2)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党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西安是中国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我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区位优势,这有利于促进党史文化交流和党史文化产业集群化。西安又毗邻中国革命圣地延安,西安的地理优势为其借鉴延安党史文化教育经验、党史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党史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党史品牌的培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为建立跨区域党史资源开发协作机制,发挥陕西区域内的党史产业集群效应提供了可能性。
(3)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多年来致力于党史研究和宣传,出版了诸如《中国共产党西安历史》(第一卷)、《西安改革开放时期党史资料专辑》《西安党委工作纪事》《西安革命遗址览胜》
《中共西安历史简明读本》等大量优秀的党史书籍,拍摄制作了《西安事变》《甘西小学》《葛牌镇的枪声》等几十部电视专题片,在党史展览馆建设、党史遗址的普查、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都做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这为西安党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劣势
(1)对党史文化挖掘不深刻,党史资源的开发投入力度不够。目前,西安对党史文化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学术研究成果还较少。党史遗址的保护和利用还有很多缺陷,许多遗址被损毁、破坏、无人管理,更谈不上围绕党史遗址进行旅游产业开发和资源整合。
(2)党史文化产业发展局限于点的层面,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产业链条。党史书籍的出版、发行没有形成独立的发展模式,增加了党史刊物发行、编辑、书号申请等方面的交易成本,对党史研究室资政成果的时效性产生影响。党史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没有站在系统分析的角度整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基本上是以分散的、单个的参观点为主,没有很好借助现有产业集群挖掘红色旅游的资源潜力。
(3)党史文化产业的开发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载体。党史文化资政和育人方面缺乏有效的物质载体,形式还比较单一,在利用现代传媒手段,用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发挥党史教育作用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3.机遇
(1)党委重视及政策支持。2010年6月19日,中共中央专门以10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为新时期的党史工作指明了方向。同年7月21日,又召开了建党以来最高规格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会上习近平做出了重要讲话,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史学研究的有益经验和方法,还要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党史研究的手段、方法、载体,加大党史宣传教育和党史知识普及力度。中共西安市委也对党史研究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成立了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会议,对抢救口述历史资料、党史遗址保护和利用、党史纪念馆的建设、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西安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西安文化产业目前形成以唐文化、影视产业及会展业为主的曲江新区板块,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高新区板块,印包行业为主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板块,旅游、节庆为着力点的西安城墙景区文化产业板块,以广运潭、丝路国际区等生态旅游为亮点的浐灞生态区板块,以秦、唐及仰韶文化为旅游内涵的临潼区板块以及以宗教文化旅游为主题的秦岭北麓板块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党史文化产业可以借助西安文化资源的优势和影响力,将党史文化嫁接于西安文化产业链中,将党史文化旅游产业融入到西安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的脉络中,将党史影视制作的产业链接到西安曲江文化传媒集团的制作平台上,将党史文化数字出版放置于西安文化电子网络出版的大框架里,将党史文化的资政成果纳入全市文化成果的宣传和评价机制中。
4.挑战
西安党史文化产业基本处于萌芽阶段,较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保护和利用、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投资规模和展览设计理念、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没有形成党史文化的明星品牌和区域特色,没有党史文化标签式规模标的,没有形成党史文化产业的连锁效应,这对未来西安党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三、探索西安市党史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
1.培育党史期刊书籍编辑和出版的独立产业模式。目前,西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因不具有独立编辑和出版的能力,给党史研究和党史资政效果带来一定局限。如果能够更好整合西安出版行业的优势资源,培育西安党史文化出版专业机构,那将对节约党史编辑和出版的交易成本,解决党史书籍和期刊资政时效性的问题提供便利。党史出版社专业化职能的发挥,可以极大节约人力、物力资本投入到资政和学术研究方面,更好地发挥党史研究室的政治价值,巩固研究室在党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
2.整合优势文化产业资源。第一,西安市委组织和宣传部门要主动牵头,制定计划,打造党员干部党史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报刊、书籍等宣传媒介的作用,找准党史文化与现代传媒的契合点,多形式、多渠道建立党史文化传播机制,大力弘扬西安党史文化,为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第二,依托西安文化产业平台,开发党史文化产业数字出版传媒新载体。以党史电子图书、党史数字期刊、党史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动漫、资政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形式,把传统的党史资源,用数字化工具立体化地传播党史文化。还可以开发党史刊物和书籍的云出版平台,通过“机构数字图书馆”和个人数字书房,按超市规则选购数字内容产品,租用、托管、镜像、浏览、下载党史图书资料。第三,要在党史文化精品创作上下功夫。创作一批优秀的党史理论作品、文学作品、舞台艺术、影视和动漫制作等高品位的党史文化精品,以适应民众的新需求。借助西安影视制作的优势资源,开发党史影视精品力作。挖掘党史文化资源中的形象素材,架构影视作品的内容。可以尝试党史人物传记的拍摄——《汪锋传》,党史重大事件纪实——《西安事变》,党的历史记录——《解放西安》等多种模式和载体。可以尝试将党史故事与其他艺术手段相结合,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党史电视剧、党史音乐和党史体验实录等。
3.加大党史文化的宣传力度,开拓西安党史文化育人的新载体。首先,各机关事业单位、军队、企业要切实把西安党史文化作为进行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注重对在校学生进行党史教育。我们要摒弃过去对于党史内容的宣传过于脸谱化、标签化和概念化的弊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进行的阐述和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党90多年来的不懈奋斗史、理论创新史和自身建设史,增强年轻一代对党史的红色记忆,使党的历史真正入脑入心,产生心灵感动和价值认同。最后,在党史宣传教育方面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歌咏会、报告会、座谈会、红色旅游、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加深对党的历史、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①。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一步发挥党史育人的重要作用。如可以创设“网上党史”,通过网络平台为广大党员干部、学生学习党的知识和解疑释惑提供新的途径。
4.创新党史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第一,加大对红色旅游产业的资金、人员投入力度,打造具有西安地方党史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投入资金修缮党史遗址,深度挖掘红色旅游的人文内涵,让每一个景点在鲜活的人物和党史事件中,展现西安党史的文化精神。制定西安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红色旅游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旅游产品市场的可容性,红色旅游工程开发的合理性、对红色旅游投资进行财务和经济的可行性分析、分析项目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等。
第二,将西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同党史文化红色资源相整合,开创红色旅游景区,主题为历史画卷中的革命精神。西安应借助已开发的旅游景点、线路,深入挖掘红色旅游的文化潜力,从红色旅游的不同专题切入,形成各具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同时,在已成熟的旅游线路上链接红色旅游景区,形成以“历史文化”带“党史文化”,“历史与党史文化”结合,优势互补,借助西安丰富、知名的旅游景区景点,带动西安红色旅游发展。
将西安书院门文化产业与于右任旧居红色旅游相链接,借助书院门文化影响力推进党史人物旧居红色旅游的发展。同时形成故居旅游线路,孙蔚如将军故居——汪锋故居——刘天章故居党史文化旅游模式。
将“五龙碰首四省通衢无双地,一船泊岸明清老街世外天”的葛牌镇自然人文景观与红25军军部旧址、鄂豫陕省委扩大会议旧址和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为主体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集党史文化教育、自然风光游览、农家生活体验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模式。
开发西安事变寻踪之旅。定位:关中红色旅游中心线。主题特色:西安事变,事件寻访。西安(杨虎城指挥部旧址、张学良公馆、八路军办事处、黄楼、杨虎城纪念馆)—临潼(骊山、华清池、兵马俑)—西安。
第三,西安红色旅游应在“体验、感受、参与”上下功夫,努力营造丰富多彩的红色旅游氛围。可开展参与性强的体验式旅游项目:策划大型的“解放西安”演出,利用高科技手段创新旅游的展示形式。如在西安主要景区设立诸如西安八路军办事处、西安事变纪念馆、解放西安等虚拟红色旅游体验馆,通过图像、传感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互动等多种技术,创建集三维视觉、听觉和触觉于一体的西安革命遗址虚拟景观,利用提供的人机对话工具,在虚拟环境中体验感受当年的艰苦生活和革命精神,增加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体验感和震撼力。
5.建设具有文化品牌效应的西安党史纪念馆。文化品牌在文化传播中具有很强的社会效应,要善于利用西安的党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党史文化品牌,提高西安地方党史文化的影响力和文化魅力。比如:主打西安党史文化纪念馆品牌。对现有的西安党史展览馆进行扩建,采用分篇章、分事段、分场景的展览手法,系统展现从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党史文化。可以在场馆中设置网络链接平台,以云出版或数字出版的方式展现党史研究的期刊、书籍、学术成果,以数字传媒的方式展示党史影视作品。设置红军长征路主题体验馆、4D党史影片播放场馆,党史动漫场馆,党史纪念品陈列馆等多样化主题展览馆。运用3D场景制作、党史人物蜡像、会议旧址再现、历史资料陈列、历史文物展示、历史活动体验等多种表现手段丰富党史展览形式,提高党史展览的视觉震撼力、内容吸引力、体验的愉悦感。
6.建议成立西安党史学会。西安党史学会的成立,对完善西安党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学会将积聚党史专门学术人才进行党史学术研究、交流和创作,使党史研究朝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这为提高西安党史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厚度提供了学术支撑,为党史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公开发表于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编:《全国党史文化论坛文集》,中共党出版社2013年7月,第231—237页;获得获省文化厅、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旅游局、省社科联、省政府研究室等单位颁发的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理论研讨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上一篇:传承红色基因 继续砥砺奋进
下一篇:红二十六军的建立、发展及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