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工作动态 党史研究 党史宣传 影音图书 政务公开 机关党建
专题研究
研究动态 专题研究 西安党史专家库
专题研究 研究动态 专题研究 西安党史专家库
红二十六军的建立、发展及历史贡献

摘 要:红二十六军最初由活动在陕甘地区的南梁游击队和晋西游击队合编而成,经历了由西北反帝同盟军到中国工农陕甘游击队,再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的艰难创建历程。它的建立对照金苏区以及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建立陕甘宁边区政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红二十六军建立发展历史贡献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简称红二十六军),是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西北地区共产党人,经过曲折的斗争而组建起来的革命军队。

一、红二十六军建立的历史背景、经过及意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9月,中共陕西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在西安红埠街9号院召开,传达了中央精神并制定了相应的路线和政策。10月,陕西党组织在陕北井岳秀部发动了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8年5月爆发的渭华起义,在方圆2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建立红色政权,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与此同时,中共陕西省委先后还发动了旬邑、淳化等武装起义,但均以失败告终。

“三大”起义失败后,刘志丹、谢子长受中共陕西省委派遣,先后回到陕北从事兵运工作。1929年2月,谢子长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同年4月,刘志丹接替谢子长担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刘志丹在保安县对保安民团进行整顿和改造,使其成为共产党人掌握的武装力量。1929年,谢子长和刘志丹先后打入宁夏骑兵第四师苏雨生部,中共组织在苏雨生部队中的兵运工作得到全面开展。

1930年,刘志丹在庆阳五属清乡司令谭世麟部担任骑兵第六营营长。10月1日,他在合水县太白镇率营起义,将驻防太白镇的第十二营营长黄毓麟等击毙,收缴了该营第一、第三连的枪支,共收缴枪支50余支,战马10余匹。随后,刘志丹组建了一支100余人的革命武装。同年4月,刘志丹遭苏雨生部关押,在彬县获释后,于同年9月将分散活动于合水、庆阳山区的赵连璧、杨培盛、贾生财三支武装力量集合于合水县太白镇附近的倒水湾,创建了西北第一支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1931年9月,闫红彦、杨重远率晋西游击队,在陕北与师储杰等领导的保运商贩武装师合编为陕北游击队。1931年10月,根据中共陕北特委指示,陕北游击队经安塞、保安等地向南梁一带进发,同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在合水县林锦庙胜利会师。1932年初,部队到达正宁县北月明塬柴桥子村,谢子长主持召开军人大会,宣布正式成立西北反帝同盟军。1932年1月12日,部队移驻正宁县三嘉原,2月12日,李维翰代表陕西省委宣布将西北反帝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并在正宁县三嘉原细嘴子广场举行了隆重的授旗典礼。游击队成立后在陕甘边界开展了进占旬邑职田镇、攻打山河镇、创建寺村塬游击根据地等革命活动。陕甘游击队的成立,是西北革命根据地和西北红军创建史上十分重要的事件,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陕甘边地区第一次打出工农革命红色旗帜的革命武装,为建立红二十六军奠定了基础。

1932年4月20日,中共中央为进一步开展陕甘边区游击战争、创建新苏区,做出《关于陕甘边游击队的工作及创造陕甘边新苏区的决议》,同意陕西省委关于创建正规红军的建议,要求“从游击队中选拔最可靠的党员与工农分子来担任红军指挥员,实现中央制定的红军编制、政治工作、政治委员、政治部,党和青年团的各种条例;在最初应该编成红军一师,并努力求得在最短时间达到红军二师,该部队番号暂用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四十一师。”8月25日,中共陕西省委决议,决定创造红二十六军并立即组建一个团。按照省委的指示,陕甘游击队不断发展活动,力量迅速增加。9月中旬,陕甘游击队袭击耀县照金镇获胜,击毙国民党富(平)同(官)耀(县)三县民团总指挥党谢芳,歼敌400余名。1932年12月18日,陕甘游击队奉命开赴宜君参加改编,2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在转角镇正式成立,陕甘游击队改编为第二团。杜衡任红二六军政委兼第二团政委,王世泰任团长,郑毅任团参谋长,刘志丹任团政治处长,杨重远任团参谋处长,刘约三任团经理处长,杨琪任团管理处长,汪锋任团党委书记,史克寿任共青团团委书记。红二团下辖骑兵连、步兵连、少年先锋队。骑兵连连长曹胜荣,指导员张秀山;步兵连连长张亚夫,指导员李秉荣;少年先锋队队长王有福,指导员魏武。红二团合计200余人,枪支弹药齐备。

红二十六军的成立,标志着西北地区建立正式红军的开端,也标志着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红二十六军成立后创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红二十六军成立后,即按中央指示确定以耀县照金为中心建立根据地,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斗争。12月28日,挥师东进,直捣宜君县焦坪,首战告捷,一举全歼敌民团,俘敌60多名,缴枪60余支。之后,南下照金香山一带,和渭北游击队一起发动数万贫苦农民和饥民没收并分配了香山寺囤积的大批粮食、布匹。

1933年1月,红二团组织部署了进攻耀县庙湾夏老幺民团的战斗。由于战前对山路距离和步兵行军速度估计有误,错失了偷袭的时机,导致战斗失利,使红二团遭受重创。2月3日,中共山西省委给红二十六军政委杜衡发出指示信,要求红二十六军采用游击战术,积极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运动。3月23日,中共陕西省委召开会议决定汪锋任红二十六军代政委。接着,歼灭照金和旬邑民团-部,奔袭淳化,东进同官攻破铁王镇,横扫了照金周围的民团势力。随后东进同官,攻占金锁关,旋即乘胜南下与渭北游击队在三原县心字区歼敌一个排。1933年4月又奇装洛惠渠吊儿嘴民团、淳化县南村民团与彬县龙马、高村民团。至此,红二团开辟了新的游击区域,扫清了照金外围,基本上形成了以照金为中心,横跨耀县、淳化、旬邑等县边境的陕甘苏区。

红二十六军为确立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不断加强部队的整顿改造,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确保部队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的人民军队。1933年1月4日,中共陕西省委在给红二十六军的指示信中明确指出::“巩固党的领导是红二十六军的一切工作的前提。”根据古会议决议确立的建军原则红一十六军坚持将“支部设在连上”,连队建立了党的支部委员会,团建立了党的委员会。

为了加强部队的战斗力,红二十六军成立后,在紧张的战斗之余,开始进行正规红军的教育和训练,以提高部队指战员的军政素质。红二十六军第二团参谋长郑毅在1933年1月9日写给中共陕西省委的报告中汇报说:部队“每日两操,两讲堂,口会自习训练人小时,但行军作战时则停止,并成立军事政治速成训练班(两星期),实行上课”。郑毅在报告中还特别提出:“关于训练的材料(军事的与政治的)与教授人材,非常缺乏,这是要请你们火速派人来和送教育材料来的。”

为了培养各级干部,红二十六军于1933年1月开办了红二十六军随营学校,由高维翰任校长。从同年4月起,汪锋任随营学校政委。红二十六军随营学校先后培养了一批军政干部,使红二十六军的军政素质和战斗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为了迅速扩充红二十六军的力量,以达到在较短的时期内组建红军一个师的目标,中共陕西省委于1933年1月10日发出《为号召三千人到红二十六军去告渭北工农劳苦民众书》,“号召渭北三千劳苦群众到二十六军去,加强巩固健壮红二十六军。首先是一切觉悟的工人、雇农、苦力群众大批大批的到红二十大军去,加强无产阶级骨干与领导作用,把红二十六军造成真正坚强而有战斗力的工农红军。”①经过中共陕西省委和地方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红二团的兵力得到进一步补充,1933年1月,红二团组建了步兵第二连,连长吴岱峰,指导员高锦纯。

三、红二十六军南下失败

为了统一领导根据地各游击队作战行动,中共陕西省委指示,组建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任命李妙斋为总指挥,习仲勋为政治委员。1933年3月8日,中共陕甘边特委成立,金理科任书记,习仲勋任军委书记。6月17日,中共陕甘边特委与红二团党委在北梁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陕甘边根据地的工作和红二团行动计划。会议决定,红二团南下渭华,在渭华地区建立根据地。6月24日,刘志丹率红二十六军南下离开照金地区,渡过渭河,在蓝田流峪口遭遇陕西警备第三旅及地方民团的尾追堵截,虽经英勇奋战,终因敌众我寡,部队遭受重创。刘志丹、汪锋、王世泰率领余部突围,在秦岭山中进行艰苦的斗争。在红二团南下渭华,陷入绝境之际,杜衡和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袁岳栋于7月28日在西安被国民党陕西当局逮捕,杜衡和袁岳栋被捕后叛变,中共陕西省委和关中、陕南及甘肃境内的中共组织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破坏。10月中旬,薛家寨失守,陕甘边特委、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和新组建的红四团、耀县游击队和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等武装被迫撤出,根据地随之陷落。

四、恢复与扩大红二十六军

8月14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在陈家坡召开扩大会议,决定成立陕甘边区红军临时总指挥部,王泰吉任总指挥,高岗任政委,陈家坡会议为重建红二十六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0月4日,刘志丹、王世泰几经辗转回到照金,刘志丹被任命为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参谋长。10月上旬,总指挥部决定主力红军北上转移外线作战,以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主力北上之后,国民党大举进攻照金苏区,根据地沦陷。

薛家寨失守,照金苏区丧失,红军失去后方依托,生存和发展遇到极大困难。为创建新的根据地,以保证主力红军的休整和壮大,根据刘志丹提议,1933年11月,陕甘边特委、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合水县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恢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建立以以南梁为中心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开辟陕北、南梁、关中三个战略区,建立一、二、三路游击总指挥部。包家寨会议克服了“左”倾路线对陕甘边革命的干扰,是陕甘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会后即在合水县莲花寺正式成立了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随后挺进南梁,主动出击,寻机歼敌,配合各游击队,扩大游击区,投入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部队整编之后,展开了杨家店子、荔园堡、城壕川口等战斗,拨掉了敌人的一些据点,为建立南梁苏区奠定了基础。12月,红四十二师回到南梁,广泛开展群众工作,不断得到地方游击队的补充,使自身发展壮大,总兵力2000多人。根据地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慌。1934年2月,国民党调集万余兵力分八路,向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围剿。陕甘边区红军主力、游击队和赤卫队在刘志丹领导下紧密配合共同作战,采取外线作战方针,历时三个月,解放了10多座县城,共歼敌3000多人,取得了九战九捷的辉煌胜利,巩固并扩大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的彻底胜利为正式创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奠定了坚实的武装基础。

1934年7月,中共陕甘边特委提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以南梁为中心,向四周发展,创造条件转变临时政权为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纪念日正式成立苏维埃政府,实行土地革命扩建红军。11月4日至6日,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南梁荔园堡召开,选举产生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并成立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和赤卫军总指挥部,军委主席刘志丹,赤卫军总指挥朱子清。7日,在荔园堡清音楼召开了3000多人参加的庆祝大会,并举行了阅兵仪式。11月12日,在红二十六军的帮助下,活动在陕西黄龙山区的地方武装,由郭宝珊率领在庆阳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西北抗日义勇军,隶属红四十二师,司令郭宝珊,政委任浪花。

1935年2月,陕甘宁晋四省国民党军队,调集四万余人的兵力,向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围剿,为粉碎敌人围剿,刘志丹率红二十六军主力北上陕北,2月5日,陕甘边特委和陕北特委在安定县周家硷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统一领导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及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并成立前敌总指挥部,由刘志丹任总指挥。刘志丹率两军奋勇作战,历时5个月的时间,相继解放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等6座县城,将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涉及18个县域,2.3万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的西北革命根据地,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北上抗日提供了出发点,成为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

1935年8月,蒋介石调集东北军和陕甘宁晋绥五省国民党军队,近10万人,对陕甘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中共西北军委决定,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跟敌人抗衡。1935年9月,程子华、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到达革命根据地,配合红二十六、二十七军进行第三次反围剿,相继打响了榆林桥、劳山等战役,为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奠定了基础。9月15日,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及二十七军在延川县永坪镇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西北的武装力量得到了壮大和发展。

五、红二十六军的历史贡献

(一)红二十六军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红二十六军最初由陕甘地区的南梁游击队和晋西游击队合编而成,经历了由西北反帝同盟军到中国工农陕甘游击队,再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的艰难创建历程。红二十六军的改编成立,标志着陕甘边第一支正规红军的诞生,成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支主力红军,红二十六军是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拓荒者”,是陕甘边根据地得以开辟和发展的武装基础。自此,以红二十六军委主力,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红色运动如火如荼开展了起来,西北地区革命形势发展进入新的一页。

(二)红二十六军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巩固和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红二十六军成立后,转战照金,在多次战斗中连连取胜,群众斗争蓬勃发展,扫清了照金外围武装势力,为建立以照金薛家寨为中心的照金苏区创造了条件。随后红二团南下失败,薛家寨失守,照金苏区丧失。包家寨会议后,决定恢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建立以以南梁为中心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开辟陕北、南梁、关中三个战略区,建立一、二、三路游击总指挥部。

在红二十六军的领导和配合下,陕甘边区的游击战争迅速发展,1933年冬至1934年春,第二路游击区各游击武装和相继建立,以桥山中段的南梁为中心,东到陕北的洛河川,西至陇东的悦乐川,边区县、区、乡各级红色政权相继成立。与此同时,陕甘边区红军主力多次南下关中,抽调部分干部,帮助各游击队整顿组织,打击小股地方反动武装,并后来在第三路游击队基础上成立了陕甘边南区。

1934年2月下旬,在南梁地区小河沟四合台召开了陕甘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红色政权机关一一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在红二十六军的直接参与和有力支持下,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三)红二十六军的“反围剿”斗争是守卫陕甘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坚强堡垒。

西北主力红军的日渐壮大,根据地的发展巩固,严重动摇了国民党在西北地区的反动统治根基,国民党先后发动三次声势浩大的“围剿”,妄图将新生的革命根据地扼杀在初始阶段。

第一次“围剿”,陕甘军阀纠集重兵1万余人,兵分八路;向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当时,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主力仅500余人,形势十分严峻。针对国民党军的“围剿”,陕甘边军事委员会决定以部分游击队袭扰和牵制国民党军,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和部分游击队转到外线寻机歼敌,以打破“围剿”。在刘志丹等领导下,红二十六军和游击队、赤卫军历经蔺家砭、李家梁、西华池等30多次战斗,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围剿”。

第二次“围剿”,1935年2月,国民党政府袭用“围剿”中央苏区时的堡垒主义方针,集中30个团4万大军对陕甘边和陕北苏区发动再次大规模军事“围剿”,重点向南梁中心苏区进攻。妄图彻底摧毁革命根据地,扑灭西北地区燃起的革命烈火。刘志丹在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的统一领导下,红二十六军与新成长起来的陕北红二十七军一道,再次担当了反“围剿”的主力军。红军在刘志丹指挥下,北上陕北,解放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寨、靖边、保安等6县,彻底打破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陕甘边和陕北苏区由此连成一片,形成了东临黄河、西接环江、南到淳耀、北达长城的辽阔的红色区域。

第三次围剿,前两次“围剿”失利,迫使蒋介石动用陕甘宁晋绥10多万兵力,建立西北“剿匪”总部,自兼总司令,任命张学良为副总司令,对西北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红十五军团(1935年9月由红25、26、27军合编而成)在徐海东、刘志丹等的指挥下,先后取得了劳山、榆林桥战役的胜利,歼灭张学良东北军两个师,为最后粉碎蒋介石对西北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奠定了基础,巩固了西北根据地,同时也减轻并策应了了长征途中红军的压力。同时,西北红军的英勇作战无意间向中央红军报告了西北根据地的存在,使毛泽东等决定到陕北去,将其作为长征的落脚点。

(四)红二十六军的斗争使西北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为保卫西北红色政权,策应红军长征北上落脚建立了历史性功勋。

红二十六军创建并发展起来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陕甘根据地在游击战争中创建,在反“围剿”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打开了西北地区革命斗争的大好局面,使红二十六军发展到7000多人。在陕甘革命根据地发展中,红二十六军主力先后三次北上陕北,支援和配合陕北的游击战争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红二十六军帮助下,1935年初,陕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陕北正规红军红27军建立,西北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特别是反围剿斗争开始后,西北红军主力兵团在刘志丹的指挥下,抓住有利战机,在运动中相机歼灭敌人,先后解放了定边、延长、延川、安塞、保安等六座县城,打通了两块苏区的联系,使两块根据地联成一片,发展成为陕甘两省涉及18个县域,2.3万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的西北革命根据地。

红26军从诞生到编入红15军团,独立奋斗两年零九个月,大小战斗500余次,毙伤俘敌10000余人,缴长短枪6000余支,轻重机枪150余挺,迫击炮18门,击落敌机1架,以小的代价换取了大的胜利。经过艰苦战斗,开辟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继而会同红27军,粉碎敌人的“围剿”,将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而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等根据地因“左”倾教条主义统治期间几乎全部丧失,中国革命处于低潮,长征中的红军三大主力无处落脚,只有陕甘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保存了全国仅剩的一块红色根据地,不仅牵制了蒋介石相当大一部分兵力,减轻了长征途中红军的压力,保证了中央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以至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大西北作了必要的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2.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西北革命根据地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

3.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

4.李红举,朱维冬:《略述红二十六军的创建历程》,《陇东学院学报》,2015(6):8-11

5.黄会奇:《陕甘边红二十六军的成立》,《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1):76-78

6.王晓军,李小涛:《红二十六军对红军长征落脚陕北的历史贡献》,《旬邑党史》,2017年。

 

(文章公开发表于省社科院杂志《新西部》2020年2—3期上旬刊;发表于纪念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85周年“两点一存”研讨会征文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