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工作动态 党史研究 党史宣传 影音图书 政务公开 机关党建
党史文苑
党史宣讲 党史文苑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西安党史 西安党史教育基地 革命遗址
党史文苑 党史宣讲 党史文苑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西安党史 西安党史教育基地 革命遗址
“白灵”与张景文

  小说《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通过讲述白鹿原上白鹿村中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小说中有个重要人物——白灵,是全小说较为出彩的人物之一。据历史学家考证,白灵其人物原型,即蓝田早期女革命者张景文(也作张静文或张静雯)。

image

张景文  

  张景文(1911-1935),曾用名秀云,出生在蓝田县安村乡宋家嘴村一个开明富裕的农民家庭。张景文从小生就一种叛逆性格,对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性格刚烈,好打抱不平,但对穷苦人家却极为同情。她经常把家里的白馍拿出来送给吃不上饭的穷孩子和讨饭的人。一年年关前,她自作主张把家里刚蒸的包子分送给穷人,父亲斥责她时,她说:“哪怕我不吃,也不能眼看着这些人受饿。”

  1924年,张景文被送到陕西省教会学校读书。1926年西安解围后至1927年初,张景文亲身感受并参与了这一时期西安大革命的热潮。1928年,张景文考入陕西省女子师范学校。这时正值大革命失败后西安革命形势急转直下的时期,她耳闻目睹了国民党当局的反动行径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更加坚定了革命救国的决心。在女师党组织和共青团的培养下,她于1930年上半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下半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并勇敢地投身革命斗争。1931年夏,张景文受中共陕西省委的委派,到蓝田了解蓝田地方党组织的工作情况,传达省委的指示,部署在商(县)蓝(田)边界建立革命武装等事宜,并圆满完成任务。

  九一八事变后,西安地区的青年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各中等学校迅速建立起以党团员为骨干的抗日救国会。在女师任团组织和学生会负责人的张景文积极组织女师师生宣传抗日,揭露国民党卖国投降政策,并勇敢地参与了捣毁国民党省党部、火烧反动分子住宅的行动。

image

1932年,陕西学生抗日救国会寒假工作人员与新闻记者合影,右一为张景文 


  1932年4月25日,张景文带领女师同学参加了驱逐戴季陶的斗争。面对戴季陶喋喋不休的反共演讲,张景文等多名学生纷纷递条子提出质问,戴季陶支吾搪塞的反动解答更加激起学生们的愤慨。在一片“打倒顽固派,打倒戴季陶”的口号声中,张景文首先喊了一声“打!”,早已准备好的石头、砖块、瓦片直向戴季陶飞去。第二天,西安各界学生发起驱戴游行大会,张景文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而遭到拘捕。反动当局见只有张景文一个女学生,决定单独关押她,张景文誓死也要和其他同学在一起。当局要先放张景文出去,她坚决反对:“要放一起放,只我一个绝不出去。”最后,在地下党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强烈要求下,被捕学生被全部释放。

  1933年1月,张景文在蓝田以小学教师的身份为掩护,与丈夫徐国琏及蓝田地下党负责人白耀亭、林子屏等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

  1933年,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六军开辟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随着陕北苏区根据地的发展壮大,西安地区的许多革命青年纷纷赴根据地参加革命斗争。中共陕西省委调张景文夫妇到红二十六军工作,张景文一到陕北就受到刘志丹、习仲勋的欢迎。张景文在当地搞宣传工作,带领宣传队到处唱革命歌曲,编排节目,刷写标语,带动了许多当地婆姨姑娘走出家门,参加了革命队伍。

  1934年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成立,张景文担任了苏区政府妇女委员长。为了发展苏区教育事业,苏区政府办起了第一所红色学校——列宁小学。张景文担任学校教师,她带领60多名学生垒土台,支木架,用窑洞做教室,自编教材,以地面当纸,以木棍当笔,出色地开展起苏区教学工作。

  1935年4月,张景文的丈夫徐国连在一次遭遇战中不幸牺牲。张景文把仇恨和悲痛埋在心里,继续在反围剿的恶劣环境中坚持工作,不懈斗争。她衣着简朴,常常光着脚,穿一双粗布鞋,一走进群众家,就脱掉鞋光脚坐在炕上,亲热地和群众拉家常,启发他们的革命觉悟,当地的婆姨姑娘们无不把她当亲人对待。

  1935年秋,在陕北肃反运动中,张景文被错误杀害,时年24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蓝田县委、县政府于1950年2月21日在县城召开大会,追认张景文为革命烈士,为她平反昭雪。时任中共西北局统战部部长汪锋、中共西安市委书记赵伯平等专程赶到蓝田,参加了张景文的追悼大会。2000年,习仲勋、齐心夫妇捐款修建了甘肃省南梁列宁小学教学楼,习仲勋题名为“景文楼”,就是以南梁列宁小学教师张景文的名字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