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工作动态 党史研究 党史宣传 影音图书 政务公开 机关党建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党史宣讲 党史文苑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西安党史 西安党史教育基地 革命遗址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党史宣讲 党史文苑 西安历史重大事件 西安党史 西安党史教育基地 革命遗址
乡村新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以来,西安市各涉农区县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有序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15年底,西安市全部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十年间,西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统筹规划部署

  为扎实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市委常委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2005年12月,由市农工办牵头,抽调了140余人,分11个调研小组,到全市10个涉农区县和市级相关涉农部门,进行深入调研。


image

2006年西安市召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员暨培训会议


  在全面调研基础上,2006年3月,市委、市政府制定“规划先行、分类指导、产业带动、基础突破、试点示范、逐步推进”的方针,并出台《西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西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实施步骤和建设标准等内容。在总体目标上,《纲要》提出通过10至15年努力,将全市3159个行政村,408.9万农民,101.52万户全部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围,使全市农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繁荣,群众生活安康,村容村貌整洁,乡风民风文明,公共服务配套,村务管理民主,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在实施步骤上,《纲要》提出在今后15年内,西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按照“启动示范、整体推进、攻坚提升”三步实施。即“十一五”期间,按照“突出重点、带动一般”的要求和“全面启动、千村率先、百村示范、十面旗帜”的思路,选择基础较好的1000个行政村率先启动(按“1、2、2、2、3”推进,即第一年100个示范村,第二、三、四年为200个,第五年为300个),力争使1000个行政村先行一步;“十二五”期间为整体推进阶段,确定1500个村全面建设,争取80%的行政村即2500个以上行政村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生产条件、社区面貌以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十三五”期间为攻坚提升阶段,对边远山区和发展相对滞后的薄弱村、困难村集中攻坚。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为贯彻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结合西安市新农村建设推进情况,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将过去计划到“十三五”末完成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提前到“十二五”末完成。2012年,西安市十二次党代会和《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2015年全面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在建设标准上,根据中央总体要求,《纲要》提出了西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六新”标准,即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创造新生活、塑造新农民、培育新组织、完善新机制。“六新”标准对于村庄的具体落实来说仍然比较宏观,西安市又将它具体量化为19项新农村建设指标评价标准,涉及主导产业、合作组织、人均收入、安全饮水、卫生室、农村低保、文体广场、入学率、农民培训、文化活动、计划生育、道路排水、村容整洁、四改到位、村庄规划、办公场所、党员活动、村务公开、治安联防等方面内容。

  《纲要》勾画出了西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蓝图,“六新”标准和19项量化评价指标为西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操作基础。按照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十年间,西安市启动并完成示范村、重点村建设共计2573个。为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清零”任务,2015年,西安市还对不具备建设条件的35个行政村逐村进行调查摸底,并专门下发了《关于下达2015年度新农村重点村建设“清零”的35个行政村村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的通知》,督促和确保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截至2015年,除部分划入开发区、城市规划区和遗址保护区的村庄不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外,西安市已经全面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建设成效显著

  十年间,西安市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点,加大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

  主导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西安市加大“一村一品”实施力度,涌现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村。按照农村产业分布和村庄形态,初步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村办工业、文化旅游业、商贸业和都市型村庄的发展格局。如以户县刘家庄葡萄、灞桥区西张坡村樱桃、周至县西富饶村猕猴桃为代表的种植业专业村;以户县大王西村“画乡农”鸡蛋、阎良区关山村奶牛养殖、阎良区井家村生猪养殖为代表的养殖专业村;以户县渭丰镇元西村的纸箱制造业、灞桥区湾子村的服装加工、周至县金盆村的黑河奇石为代表的村办工业;以长安区上王村农家乐、户县东韩村农民画庄、蓝田县塘子村温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专业村;以灞桥区永丰村建材市场、蓝田县焦岱村集贸市场为代表的商贸村;以高陵县东樊村、户县李家岩村、临潼区秦俑村为代表的都市型村庄等。

  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西安市始终把农民增收放在首位,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区县园区建设,就地解决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土地向经营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的要求,农民将手中的土地流转后,可实现“租(股)金+薪金”的增收新途径。劳务输出与政策落实,逐年增长的劳务输出和季节性用工需求,使得现金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体。随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国家强农富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也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据统计,西安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从2006年的3808元增加到2014年的14462元,增幅达279.8%,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增速第一位。2573个示范村、重点村竞相发展,农村经济收入大幅增长,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其中沣东新城和平村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10亿元,长安区上王村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


image


金盆景观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西安市坚持规划先行,以加快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四改”(改水、改灶、改厕、改圈)、“五通五化”(通电、通油路、通电话、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和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住房优化、环境美化)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1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坚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城乡统筹的有效抓手,构建“百村示范、千村带动”的新农村建设新格局,涌现出了高陵东樊、户县李家岩、长安祥峪沟、临潼秦俑、周至殿镇等一批以关中民居为特色的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启动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战略,组织实施贫困人口搬迁,建成以周至桃李坪、金盆,临潼张定湾,户县永兴,蓝田苏王坡,长安黄峪寺等一批整村移民搬迁类农村社区,村庄人均住宅面积扩大,村民住房条件也得到极大改观。

image

秦俑村风貌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开展。各区县积极开展以“塑造新风貌、倡导新风尚”“除陋习、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村创建活动。通过“十佳文明户”“农村好媳妇”“农村好婆婆”“十佳好少年”等评选活动,加强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以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充分调动民间文艺团体、老龄协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力量开展各种活动,加深农民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在群众中树立科学观念,倡导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促进村镇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进步。此外,以户县、临潼区、周至县为代表的“文明组戏乡村行”巡演活动,以周至县集贤镇为代表的“农家课堂”等,进一步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




上一篇:文旅融合:西安曲江新区的建立与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