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在西安传播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在外地求学的具有先进思想的陕西籍青年,通过邮寄书信、报刊,假期回乡等方式,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传播到西安;二是西安地方报纸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外地求学的陕籍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
1908年,留学日本的陕籍学生、同盟会会员井勿幕,在《夏声》杂志上发表了《二十世纪之新思潮》一文,提到了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初步的介绍。此后,井勿幕多次到西安进行活动,马克思主义在西安开始逐步传播。
五四运动以后,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刘天章、李子洲、杨钟健等人,参加了北大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他们把刊登有李大钊等人文章的《新青年》杂志和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报刊书籍,寄给西安及其周边地区的进步青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魏野畴、杨明轩等人,上海震旦大学的雷晋笙等,也利用邮寄书报杂志、寒暑假期回家等方式和机会,向西安及关中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魏野畴(1898-1928)
杨明轩(1891-1967)
雷晋笙(1898-1931)
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创办报刊传播马克思主义。1919年3月,旅京陕籍学生发起组成了三秦公民救陕会,创办了《秦劫痛话》,主要针砭时政,开社会风气,揭露地方军阀在陕西的各种恶政。《秦劫痛话》停刊不久,1920年1月,刘天章、李子洲、魏野畴等以旅京陕西学生联合会的名义创办了《秦钟》。魏野畴在《秦钟》创刊号上发表《潼关外之新思潮》一文,鼓励陕西人民学习马克思主义新思想,号召人们用科学的态度研究社会、改造社会。因《秦钟》激烈地抨击时任陕西督军陈树藩,揭露其军阀本质与祸陕行径,引起陈树藩的恐慌。他指派人到北京对旅京陕籍学生采取分化政策,故《秦钟》出版6期后就停刊了。
《秦钟》停刊后,刘天章、李子洲、杨钟健、杨晓初等人又创办了《共进》半月刊。《共进》杂志从1921年10月10日创刊,到1926年9月停刊,共出版105期,还出过4期增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不多见的延续时间比较长、影响较大的刊物之一。《共进》杂志明确提出打倒帝国主义与军阀的政治主张,赞扬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该刊最多时发行三四千份,不但遍及陕西全省各县署、学校、重要机关,而且行销全国各大埠,甚至到了台湾、日本、欧洲各国。其主要读者是共进社成员和陕西中小学校师生,成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陕西传播的桥梁。
刘天章(1893-1931)
李子洲(1892-1929)
建党初期在西安发行的部分宣传进步思想的报刊
1922年,屈武、武止戈等在天津创办《贡献》月刊,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贡献》月刊的文章称赞马克思为社会主义经济学派的始祖,是大社会学者兼大历史学者、最有力的社会主义者;他阐明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意义,使资本和劳动得到新的正确的解释;他发现了唯物史观,使人们得到社会进化的规律,更使人们得到了研究社会学和历史学之科学的方法;他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阶段发展到了科学阶段;他发明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使无产阶级由“自在”走上了自由的道路。
武止戈(1902-1933)
1922年,屈武、武止戈等创办的进步刊物《贡献》
此外,旅外学生创办的刊物还有在上海震旦大学上学的雷晋笙与严信民等主编的《秦铎》,南通陕籍学生创办的《竞进》,湖北陕籍学生创办的《陕南旅鄂同乡学会》等。这些刊物在评论陕西政局和宣传民主思想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刊登了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西安地方报纸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西安地区创办的报刊中,较早系统刊登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是由《长安日报》改版的《西北日报》。该刊从1919年9月到1920年10月,连续数十次以社论或专栏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及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刊登了《马克思之价值说、剩余价值说及批判》《理想的社会主义与科学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之一斑》等文章,并不断刊登报道十月革命后苏联国内形势的消息。
1920年7月,具有进步思想的陕西省参议会参议员田瑞轩创办了《鼓昕日报》,从创刊到1921年4月被迫停刊的十个月当中,连续不断地刊登了许多介绍社会主义的译文和文章,尤其是《布尔塞维克主义论》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称颂十月革命为“社会主义史上之奇光异彩”,赞扬苏联国内形势为“蒸蒸日上,大有一日千里之势,无怪世界惊骇,人人叹赏”,阐述“不劳动者不得食”是人类生存必不可缺的共同原则。文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批判了无政府主义、非国家主义的思潮,指出布尔什维克主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鼓昕日报》是西安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陕西报纸之一
1922年5月,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陕西旅外学生中的一些党、团员受当地组织的委派,陆续回陕,创办进步刊物。1924年春,魏野畴在西安创办《青年文学》(后改为《青年生活》旬刊)。同年12月,雷晋笙创办《西北晨钟》,积极向青年和社会各界介绍新理论、新思想,传播新文化知识。1925年8月,魏野畴等经过精心策划,创办《西安评论》。共青团西安地委成立后,《西安评论》成为共青团西安地委的机关报,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较为系统地传入西安虽然较晚,但从一开始就同西安社会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为在西安地区建立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
上一篇:陕西靖国军的护法斗争
下一篇: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