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理解和把握唯物史观,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提炼和总结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唯物史观从一般到特殊的中国演绎,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历史自觉走向历史主动的过程,也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其历史自信的根本来源,而历史自信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我们从历史自觉走向历史主动的信心来源。
【关键词】历史自觉 历史自信 历史主动 唯物史观 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①在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自觉走向历史主动,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提炼和总结社会发展规律,并把这种规律性认识放在实践中加以检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推动我国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定历史自信,自觉提炼规律,主动推动发展,唯物史观由此实现了中国演绎。
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所谓历史自觉,是指实践主体对历史动向的觉察、觉悟和觉醒,对历史进步的确信、向往和追求。历史自觉包括对历史规律的自觉认知、对历史使命的自觉意识、对历史进程的自觉把握和对历史经验的自觉总结。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对历史规律的自觉认知是其认识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提炼总结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的方法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的革命实践中明确了自身的历史使命。党的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在最低纲领实现之后,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把党自身的发展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社会形态的演进规律进行认真提炼和总结。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形态不断演进的根本动力。因此,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的重要意义,提炼和总结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唯物史观依据经济基础特别是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五个依次出现的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中,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但是,就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历史来看,情况就会复杂很多,如有的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跨越了一个或者几个社会形态,有的国家在同一时期经历了多种社会形态并存的发展阶段,也有的国家长期停滞在某一个社会形态,这些都是社会形态发展规律特殊性的表现。
中国共产党人秉持高度的历史自觉,把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既认识到社会形态必然沿着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发展演进,同时也认识到特有的具体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社会形态演进并不必然遵循唯物史观的“五形态”发展顺序。在这个理论认识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打碎既有的国家机器,改变上层建筑,建立起社会各阶级的联合政权,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制度架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使我国从落后、封闭、保守的状态走向现代文明。这个过程跨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卡夫丁峡谷”,避免了资本主义野蛮生长所带来的痛苦,走出了一条后发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在百年党史的回溯中坚定历史自信
认识世界,把握客观规律,不仅包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还要求形成对认识主体自身的准确认知,掌握认识主体本身的规律性特征。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从这些主体的历时态视角出发,就是形成历史自信的过程。
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精神气质。坚持自信自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定历史自信。从界定上来看,历史自信是历史主体对自身存在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②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其历史自信的根本来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斗,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积极合作下,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从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大步迈进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飞跃。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③百年党史就是我们树立历史自信的坚实支柱,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前进的实践源头。历史自信一旦形成,就成为我们从历史自觉走向历史主动的信心来源。
从历史自觉走向历史主动: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无所作为的。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而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从历史自觉走向历史主动的过程。所谓历史主动,即历史主体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和要求,积极有为地推动历史进程发生深刻变化的奋斗意志和实践行为。所谓历史主动精神,就是基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表现出的一种积极、能动、进取的精神状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意味着要遵循历史客观规律,主动积极作为,以主人翁精神自觉促进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从历史自觉走向历史主动,是一个从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向着中国特有国情进行演绎的过程,也是把有关社会形态演进的理性认识运用到中国实践中并持续推动实践发展的过程。从一般性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依次经历“人的相互依赖”“物的相互依赖”及“自由人联合体”三大形态。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长期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表明,对于一个从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状态进入社会主义的后发国家而言,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上还处在“物的相互依赖”,即商品经济发展阶段。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在新中国成立后近三十年的建设基础上,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从特殊性来看,对拥有五千多年文明的古老中国而言,其社会形态演进与一般意义上的“三大形态”又有所差别。一方面,漫长的“人的相互依赖”阶段给我国留下了深刻的农耕文明烙印,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文明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和合思想、大同理念、自强精神等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价值引导。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致力于推动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这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所处的“物的相互依赖”阶段呈现出根本性差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别的主义,而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共产主义。因此,对于“物的相互依赖”阶段的种种社会弊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加以克服,进而朝着“自由人联合体”的方向前进。
以历史主动精神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把社会形态发展规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的典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体现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彰显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实现唯物史观的中国演绎,就要深刻把握这些特殊性,以历史主动精神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第一,以历史主动精神应对人口增长模式转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必须以历史主动精神选择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庞大的人口基数是我国特有的国情之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现实起点之一。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和质量结构正发生剧烈转变,人口总量出现负增长,老龄化问题浮现。因此,应站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看待和解决结构性的人口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加快发展教育、医疗和养老事业,稳定人口生育率,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第二,以历史主动精神积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同,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前提。我们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我们要秉承历史主动精神,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实际发展水平,又要确保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落实,在制度上为共同富裕筑牢保障。具体来说,就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以历史主动精神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积极把握历史主动精神,不仅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要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新时代的文化发展赋予历史前瞻性。
第四,以历史主动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在这个问题上增强历史主动,就要避免重蹈西方国家的覆辙,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五,以历史主动精神维护和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增强历史主动,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是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的来说,通过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人以“大历史观”提炼和总结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唯物史观的中国演绎,把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研究”(项目编号:21ZDA004)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21年7月1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