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工作动态 党史研究 党史宣传 影音图书 政务公开 机关党建
专题研究
研究动态 专题研究 西安党史专家库
专题研究 研究动态 专题研究 西安党史专家库
《西安工业简史》对西安旧中国工业企业的接管

第一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西安工业(1949-1952)

第一节 对西安旧中国工业企业的接管

19495月西安解放前夕,中共中央西北局研究部署城市接管工作,提出了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接收原则,要求各城市按旧系统原封不动接收后再行分配。首先,清点接收武器、弹药、机器、设备、档案、卷宗等资产;其次,整理人事,保持旧有机构和旧有人员按原职上班,负责保管所有档案、设备等,开列清册,办理点交,再由接管人员有秩序地完整接收。接收后,旧的机关立即宣布解散,新的国家机关立即进入工作。对于工矿、铁路、公路、民航、邮电等机构,则保持组织、人员、制度、待遇等暂时不变,一律照旧。再派军事代表监督和领导其继续生产,防止怠工或破坏。

 

一、近代西安工业的发展概况

西安原始工业是在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源头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西汉长安的冶铁、纺织、唐代的丝绸、制陶等技术在当时都已达到很高水平。五代以后至明清,西安手工业趋于衰落。以使用机器生产为标志的西安近代工业始于晚清,虽然起步较早,但由于长期受封闭、交通阻塞和战乱之害,规模很小、生产水平十分低下、发展十分缓慢。从1869年到19495月西安解放,在长达80年的岁月里,西安近代工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芽、发展和衰落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691934年),是近代工业的萌芽时期。当时发展近代工业主要是出于军事需要,多为官办或军政要员创办,其后才逐渐发展一些民族资本的近代工业,生产一些民用产品。

1869年农历正月,陕甘总督左宗棠创办西安机器局,这是西安也是西北地区最早建立的近代工业企业。当时驻陕清军达120营,朝廷为镇压回民起义军和捻军,所需大量军火由上海洋行采办,不仅运输困难,费用很高,而且购买也费周折,缓急难济。因此,左宗棠奏请清廷拨银30余万两,招募工匠,购置机器,创立西安机器局,生产洋枪铜帽、开花子弹和火药等。1872年西安机器局随左宗棠行营迁往兰州,改称兰州制造局。1894年陕西巡抚鹿传霖等奏请清廷批准,将兰州机器局停办后的旧存设备运回西安,在西安办起专造子弹的陕西机器局。

1869年到1934年长达65年的时间里,西安近代工业的发展极为缓慢稍具规模的近代工业企业屈指可数,其中有:机器工业4户,即西安机器局(后演变为陕西省机器制造局,除生产子弹外还修造枪械,兼产农工器具),庆泰铁工厂,建于1923年,陕西汽车修理厂,建于1929年,华兴厚铁工厂,建于1932年;制革工业1户,即新履革履股份有限公司,建于1924年;电力工业1户,即张丹屏于1917年在开元寺开办的1个小发电厂,供电区域很小,不久即停办;化学工业1户,即西安集成三酸厂,建于1933年;医药工业1户,即关中制药社,建于1929年,印刷工业1户,即秦中书局,建于1896年;印染工业1户,即西安利秦工艺社机器漂染厂,建于1934年。此外,还有面粉、造胰(肥皂)、火柴等工厂。以上各企业投资总额约为60万银圆,职工人数最多时达3000余人,拥有各种机器 300余台,动力设备有小型发电机、锅炉等;主要产品有子弹、火药、步枪、手枪、机花机、弹花机、抽水机、水车、汽车配件、缝纫机零件、皮革、皮件、皮鞋、盐酸、硝酸、药品、书报印刷品等。产品产量除军火外都很有限,手工业产品仍占工业品市场的主要部分。

第二阶段(19351942年),是近代工业的发展时期。193412月上海铁路延伸至西安。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外省客商纷纷到西安经商办企业本地人士也踊跃投资兴办各类企业,西安的工业有了较快发展。西北地区最早最大的纺织厂大兴纺织公司第二厂(后改名长安大华纺织厂)和规模较大的机械化面粉厂--华峰,成丰两个面粉公司就是在此时期建成投产的。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大片领土,沿海的民族工业,遭敌破坏或被敌占有,西安原来从省外、海外输入的物资,由于交通受阻,来源锐减;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无论军需或民用产品,均需在后方组织生产和供应,西安更成为军雷、民品生产,运输供应的重要枢纽。在此形势下,沦陷区的资金、人员大量流入西安,兴办各类企业,使西安近代工业得到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8年时间里,共兴建各类工业企业79户,其中机器工业39户,化学工业8户,医药工业7户,机器纺织业8户,机器面粉业6户,机器制革业6户火柴业1户,机器造纸业2户,机制烟草业1户,电力工业1户。投资总额约1177万元(法币),其中机器工业和机器纺织业合计占50%以上,化学、面粉、电力工业各占8%9%。职工总数约8200人,其中机器工业和机器纺织业合计占70%以上。企业性质有官办的和官商合办的各2户,其余都是私人独资,合资、集资开办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据1941年调查,各企业拥有动力设备78台,各种机械加工设备672台,纱锭3万枚,织布机905台。各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如生铁、热铁、钢、钢材、有色金属、颜料、香料、烤胶等主要依赖进口;麦、棉花、棉纱、食盐、硫黄、皮张、木材等基本上在陕西采购,少量为西安自产或在邻近各省采购。各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主要有棉纱、棉布、针织品、军装被服、面粉、皮革、皮件、皮鞋、火柴、西药、香烟、纸张、肥皂、硫酸、盐酸、硝酸、枪支弹药印刷机械、造纸机械、机砖、机瓦等,基本上都在西安和陕西销售,少量产品(如棉布)销往西北各省。产品质量较好的企业有西京机器厂(原陕西省机器制造局)和大华纺织厂。盈利最多的是大华纺织厂,该厂1939年盈利470万元,相当于陕西省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在这一阶段,手工业也有较大发展,据1940年调查,全市手工业有23个行业,1270多户,从业人员9490人。同时还出现手工业合作社这一新型组织形式。据统计,1942年有26个手工业合作社,主要产品有布匹、服装、铁器、木器、竹器、铜器、针、雨伞、皮件、笼篓等和部分军需品。

第三阶段(19431949年),是近代工业的衰落时期。1942年以后,日本侵略军占领山西省、河南省,直抵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风陵渡,与中国军队在潼关隔黄河对峙,西安成为日军进攻和空袭的目标,一些重要工厂(如大华纺织厂)遭日机轰炸,破坏严重。在此形势下,新的投资者却步,正在生产的企业也人心恐慌,经营困难,从而逐步向陇海铁路、川陕公路、西兰公路沿线的中小城镇转移。这一时期,在西安新建的工业企业仅有利民米厂、福豫面粉公司等少数家,而外迁和倒闭的工业企业数则大大超过新建企业数。据统计,1943年底,全市共减少21户企业,约占原有企业的30%。手工业者有不少外流或外迁,手工业日趋衰落。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地工业品和外国货大量涌入西安,西安地方工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生产愈加衰退。不久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西安成为国民党军队包围和进攻陕北解放区的前哨阵地;除军需生产畸形发展外,其他工业均不景气,加之交通受阻,物价飞涨,临近解放时,一些资本家或抽走资金外逃,或运走设备,或关厂停产,西安地方工业奄奄一息。大量手工业者也流散各地谋生。据1948年西安市政府统计室的调查,当时西安共有工业企业69户其中棉纺织6户,印刷16户,面粉和机器各9户,火柴6户,碾米7户,肥皂5户,玻璃4户,卷烟3户,翻砂、三酸、毛织、染整各1户。全部产业工人为 6863人,其中棉纺织 3714 人,占54.1%

1

西京电厂原厂门

 

2

大华纺织厂原厂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西安仅有西京电厂、西京机械厂、大华纱厂等二十家稍具规模的工厂和1100多家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小型私营工厂(手工业作坊)。工业企业由官僚资本、民族资本、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个体手工业构成。工业总产值1949年仅1.06亿元,全市工业企业职工只有8.6万人,仅占全市人口的3.8%。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人民生活必需的日用品,几乎全部靠沿海城市供应和进口“洋货”。西安大华纺织厂、西京电厂等较大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城北、城西及沿陇海铁路两侧。当时的手工业作坊,大都散布在城市繁华地段,少数分布在东、南、西,北四个城关。城内的南北广济街、竹笆市以及东、西木头市都是手工业集中的街区。一般多是前店后厂,这种分布没有统一的规划布局,基本上是自发形成的,工业企业与居民区、商业区混杂在一起,也未形成集中的工业区。

 

 

二、做好对西安工业企业接管的准备工作

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对原国民党的党政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的接收接管,使西安真正回到人民的怀抱,这是西安解放后中共西安市委面临的首要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接管城市的指导方针,194929日,中共中央西北局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贾拓夫受陕甘宁边区政府委托,根据西北局会议精神和指示拟定了《准备接收西安初步计划》。为了迅速完成接收西安准备工作,经228日中共西北局常委会会议决定,在西北局领导下,成立接收西安准备委员会(以下简称“西准会”),着手进行培训干部、收集情报、研究制定政策,为解放和接收西安做准备。416日,中共西安市工委书记韩夏存根据西安的实际情况,向西北局提出了《关于接收西安的几点意见》。428日,西准会主任贾拓夫向西北局作出《关于接管西安准备工作的报告》。西安解放后,523日从陕甘宁边区、晋绥解放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延安大学和中央党校抽调来西安参加接管工作的3500名干部陆续到达西安。遂于24日、25日相继布告成立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军管会”)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宣布对全市实行军事管制。同时,市军管会遵照中共中央西北局“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接收接管办法,连续发布命令,决定对国民党遗留下的政权机关、官僚资本、公共事业及军事单位等进行接收和接管,为了便于接收接管,市军管会下设军事、政务、公安、财政、后勤、农林、企业、交通、金融、工商、电讯等处和文教委员会、市政府公共房产管理委员会、西安警备司令部等工作部门,并规定了工作纪律和各部门的接管对象及办法等。

3

第一野战军六军举行解放西安入城仪式

 

 

为促进接收接管工作顺利进行,市军管会根据按系统、行业接收接管的方针,采取六种方式。(1)接、管并进。对与人民群众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公用事业和文教机关实行接、管并进,以保证在接管的同时不中断业务。(2)先接后管。对银行及解放前已停工或解散的国民党军事后勤部门的各工厂等,采取先接收再筹划复工。(3)先管后接。对承担繁忙运输任务的铁路等,采取先管起来,再办交接。(4)接了就完结。成立西安的党政军办事处,随着国民党统治的倒台,已成为空架子,接收即完结。(5)接了“打碎”。对国民党省市党政军机关,接收了就“打碎”。(6)军交政接。即解放西安时先进城的部队,将各种物资先看守起来,市军管会成立后把物资分别移交给陕甘宁边区政府,西北军区和中共西安市委、市政府。

 

三、完成对西安工业企业的接管

市军管会成立后,首先武装接收接管了国民党党务、特务、警务及监狱系统公开和秘密的机关,以及全体人员和档案、武器、资产等。按照西北局《关于接管方针及军事代表工作的决定》,针对接管对象的不同,分别派出军事代表进行接收接管。先后接收接管了官僚资本金融机构、国民党政府在西安所有的国营企业及社会公共事业,接收接管了国民党省、市政府、议会及其民政、司法、卫生、文教、新闻等部门和单位,接管了交通、邮电、建设等部门和机构;接管了国立、省立高等院校及部分中学和职业学校。

西安市人民政府民政局、建设局、财政局、教育局、卫生局分别接收了国民党西安市政府所属民政、建设、财政、教育、卫生等局及其下属机构;西安市法院接收了国民党西安市法院;西安市政府秘书处接收了国民党西安市政府秘书室、统计室、视察室、总务科、军事科;12个区政府分别接收了国民党12个区公所。1949616日,市军管会发布命令,宣布“接管工作大致初步告一段落”,“要求各单位迅速进行清点统计,把接管工作做初步总结”,同时“把精力放在管理与计划改进工作上去”,“军事代表和接管同志更进一步地深入群众由下而上进行调查,继续发现隐藏与转移的物资,特别是西安市各区政府更应随时注意配合发动群众工作,负起收集公共物资的责任”。到6月底,高陵、临潼、蓝田、长安、户县、周至县的接收接管工作也基本结束。在进行城市接收接管工作的同时,市军管会、市委、市政府积极帮助工厂企业恢复生产,帮助商号恢复营业,帮助学校恢复教学秩序。到19496月初全市基本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

城市接管初期,各地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开展了大量宣传工作,使党的城市政策深入人心。同时,从工人、职员、学生和其他劳动人民中选拔优秀分子,参与城市管理和建设,协助接收国家财产,为恢复城市秩序积极工作。西安市军管会有计划地开办轮训队和纠察队,培养积极分子,并提出“复生产、恢复业务”的口号,得到了工人的热烈拥护。铁路工人提出“修桥通车”,电厂提出“修炉供电”,大华纱厂提出“抢修原动部”等口号。经过工人们的积极工作,潼关到西安段的铁路桥梁20天修通,电厂两天后恢复部分供电,大华纱厂20天复工,提前10天使3万锭子转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