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0月15日,西安市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认真搞好“斗、批、改”,迅速掀起生产新高潮》的指示,先后派出400多支工人和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万多人,进驻机关、学校、医院、工厂、报社、文化团体等单位,领导上层建筑领域的“斗、批、改”运动。
■1968年11月,西安市在延安的南泥湾和周至县的终南公社创办“五七”干校,把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下放到“五七”干校进行农业生产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南泥湾“五七”干校共办了16期,培训学员近万人;终南“五七”干校共举办4期,培训学员693人。
■1969年4月上旬,西安市开始进行整党建党工作,历时3年。到1971年9月,有52860名党员恢复了组织生活,接纳新党员4653人,整顿重建基层党支部3090个、区县党委6个、县团级企事业单位党委59个,公社党委112个,大部分党组织得到了恢复。但由于受到“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并没有真正达到整党建党的目的。
■1969年,西安市按照“教育要革命”的要求,把农村公办的中小学全部下放到公社和生产大队;城市的公办小学交给街道或工厂办学,中学实行厂校挂钩或社校挂钩,建立学农学工基地,并缩短学制,改变课程和教材。这种“教育革命”,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违背了教学规律,使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1970年初,西安市开始落实文艺要革命的指示,大力推广和普及“革命样板戏”,全市8个剧团,被下放到秦岭山区和陕北、关中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演唱样板戏”,为农村培养了1701名样板戏教唱员。期间,在开展的“斗、批、改”运动中,一部分剧团团长被错误地划为“文艺黑线人物”,一批演职员被下放当营业员、服务员。
■1970年6月,西安地区部分高等院校根据中央“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的指示精神,恢复招生,明令废除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办法,改为组织推荐,直接从工农兵中招收学员,学制为2至3年。这一期间毕业的学员后来被称为“工农兵学员”。
上一篇:古城新貌(连载十一)
下一篇:古城新貌(连载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