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工作动态 党史研究 党史宣传 影音图书 政务公开 机关党建
专题研究
研究动态 专题研究 西安党史专家库
专题研究 研究动态 专题研究 西安党史专家库
《西安党史》为我打开人生的另一扇窗

关于人生的命题从来不少关注、不缺争论,就个人而言,她有太多的个体化特征与太多的不确定性,大概因此,每个人都有观照自己人生并不断思考的必要性。论其长度,或长或短,却不论短长都有着唯一的相同的终点,艺术家们说:他们的作品正是在完成无限延长其人生的使命,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也在用生儿育女的方式从生物学的角度延续着其人生的长度;从人生的二维角度看,如果纵向的时间轴上完成人生长度的延展,那么在营造横向延展的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丰富人生的厚度。

从2012年底起,我的人生转了个弯,在我周围很多熟识的亲人朋友眼中,我褪去军装并决然弃医的行为基本无异于自毁前程,首先,我既无远大的政治抱负能弃医从政,更无禀赋优异的文学素养能弃医从文,只是很偶然的机会进入市委党史研究室,并机缘巧合的与《西安党史》相遇,如果我说这相遇如故,大抵读到这儿的人都会暗自唏嘘。而作为《西安党史》的责任编辑与之相伴两年,在我们无声交流的两年里,真的有太多“浓得化不开的”的感动敲动着我的内心,如果从二维人生的角度观照这两年,那么《西安党史》真的为我的人生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并丰富了我人生的厚度。

历史从大部头的史学专著到汇编成教科书的应试读本,从来不缺年代、事件、人物的严谨缜密,而我们这代人常常在应试背诵的过程中倍感其乏味、枯燥,以为只有不苟言笑、沉闷教条的老学究喜欢终日浸泡其中,直到近几年先是从网络上跳出许多另类“史书”,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重新解构历史,充实血肉,让历史变得有趣,好玩儿!再到如今我们已可以在各种书店里看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历史爱好者们林林总总的“史学专著”,或漫谈或考据,读来竟考据充实,文思巧妙,跌荡起伏,意趣横生!党史也在这样的大潮中逐渐“热”了起来,及至来到这里,才渐觉在这样的“党史热潮”背后是有着如许的力量在默默推动其前行的,这力量来自民间!这力量来自坚定的理想信仰和执著的精神追求!正是“离离原上草”呀!

北方的春天总要来得晚些,今年春节后还在正月里的一天,小雪刚刚浸湿路面,我和宣研处的领导同事们一起到户县渭丰镇定舟村赵寿山将军故里做实地调研,定舟村和所有关中平原的村落一样并不起眼,村里唯一的一所小学善慧小学是赵寿山在新中国成立前帮助村里援建的,学校的名字正是赵寿山将军母亲的名字。远远看去,学校占据了村子里最中心的位置,时值假期,校园冷清,纷飞的雪花这时突然变得又急又密,就在这样的寒冷中我们见到了熟悉他生平事迹和对他有过深入研究的他的侄孙赵随军和户县文化界名人李景宁。他们都曾经是善慧小学的毕业生,如今也都在不同的岗位履职尽责,然而,因怀着对赵寿山将军共同的景仰之情又都走到了一起,默默并多年执着的致力于对赵寿山其人格气魄与精神信仰的传承工作,两人谈起赵寿山将军都神采奕奕,如数家珍!在被问到为什么要做赵寿山将军研究这方面的事情时,他们都是简单的几个字“因为喜爱,所以传承!”那一刻,我被眼前这两位朴素的农民感动了,大爱真的不必多言,正是赵寿山将军于国于民敢问心的人格气魄影响着其家乡的人民,已成为定舟村民的骄傲并促成其内化于心的淳朴民风。在民间,还有许多像他们一样的默默地传承者,用坚持和行动告诉我们精神的力量一直在!

还是今年,因为期刊里一篇文章的问题,我有幸和窦处长到访王富春老师的家里,王富春老师是陕西省公安厅退休干部,也是我们党史研究室的特邀研究员,那天见到王老,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身体不适,说话时手一直有些抖,行动也非常缓慢,他带我们参观他的书房,小小的房间里被整面墙的书架和一张简单的单人床几乎占满了,他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所以把床也搬到书房。他不论身体好坏,每日手不释卷,我们每期寄给他的《西安党史》他都会逐篇阅读,把问题通过电话或者信件的方式认真转告。王老说话时语速和缓,思维敏捷,我们临走时,他从书房提出一摞半尺厚的手写文稿《西安师范学子春秋》,老人说这是他这些年收集整理不断充实的所有资料,因为年事已高,身体不适,把这文稿编撰成册的心愿一直不能完成。老人把厚厚的书稿交与我的时候,我从他的眼睛里除了看到殷殷的期望还有那个孱弱身体背后的坚毅与执著!而我手中的这份书稿又何止是书稿更是王老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写就的“人生”二字!作为一名基层的普通党史工作者,除了惭愧之外,我只能无声努力了。

依旧是今年,因为需要明确几个稿件的内容问题,和《人文临潼》采编中心副总编赵菊蕊老师有过几次沟通,其实至今我们仍未谋面,但不管是在电话里、邮件中,赵老师向我传递的都是她对党史的投入与热爱、对文字的严谨与苛求。之前就耳闻,赵老师一直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相关党史人物、事件的考证、研究工作中,独自走遍数十省份走访、查档,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珍贵史料。我常常想那无数个独自在路上,采访、查档的日子里,是什么力量在牵引她一直向前的步伐呢?其实,与老师们约稿发表在《西安党史》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没有稿酬,而《西安党史》又是一份发行量不大的内部刊物,每位老师对《西安党史》的支持也都与“名”、“利”无关。在如今这样一个“追名逐利”、“急功近利”的浮躁世风下,他们是一群如此“安静”的守望者,内心坚定,胸怀理想,执着守护这样一个“小众”的领域。

他们是我身边活着的“陈望道”们!有着对共产主义坚定的信仰!有着对精神理想不懈的追求!朴素的感染着我,为我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既丰富了我的眼更丰富着我的内心!让我相信信仰是可以在身边无声传递的坚强的力量。

 

(文章发表于《西安党史》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