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根据地,是谢子长、刘志丹等领导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经过多年艰苦奋斗创建的。”这块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转移北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投身国共合作坚持八年全国抗日战争的出发点,继而成为领导全国革命力量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建立人民当家做主新中国的领导中心和大本营。陕甘革命根据地为整个中国革命的成功转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谢子长为建设巩固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立下了不朽功勋。他对创建陕甘红军、开辟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贡献和丰功伟绩,不仅是军事史上的奇迹,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启示,对于我们弘扬革命传统,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谢子长早期的革命活动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
谢子长从青年时期就立志救国救民。1919年末,他回到家乡安定县任教办学。1921年秋天,他辞去教务,投笔从戎,胸怀“救国为民,以武装打垮旧世界”夙愿,前往山西太原,投考了阎锡山办的山西陆军学兵团。1923年6月,谢子长以优异成绩从太原学兵团毕业,奔赴京津地区参加反帝斗争、探寻革命真理。1924年春天返回家乡安定县,联络吸纳批进步青年,创办了由他任团总的安定县民团。1925年冬,经白超然、白志诚同志介绍和中共北京地委批准,谢子长在北大支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时年27岁。之后,协助中共地方党组织,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组织农民协会,积极领导开展农民运动。由此踏上创建革命武装和开辟革命根据地征程。1927年10月12日(农历九月十五),唐湖、谢子长、李象九、自乐亭等,遵照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陕西省委“九·二六”会议决议及相关指示,在陕北清涧发动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清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是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面前,“继八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党所领导的第三次武装起义。”清涧起义是西北人民高举武装革命大旗,向西北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是创建西北红军和开辟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前奏,播撒了武装斗争的革命火种;它有力地打击了敌人,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教育和锻炼了西北年轻的共产党人,培养了一批优秀政治、军事人才(如阎红彦、白乐亭、雷恩均、史唯然、李维俊、白锡林、阎揆要等),对西北地区后来的革命运动,特别是走井冈山道路,开展武装斗争和建立革命根据地积累了经验,起到深远影响和积极作用。
1928年5月,谢浩如(子长)受中共陕西省委派遣,和唐澍、刘志丹等领导了大革命失败后军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西北地区规模最大,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渭华暴动(起义)。起义坚持三个月后,同样在敌重兵围则下失败。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澍壮烈牺牲。
谓华暴动失败后,1928年8月,谢子长、刘志丹回到西安,向中共陕西省委汇报了起义经过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省委派他们回返陕北,开展兵运和武装斗争。
1930年盛夏,谢子长出任谭世麟陇东民团军“清乡”司令部直属第三团团长,刘志丹任三团第一营营长。周维祺营改编为直属三团第二营,周维祺任营长。8月,张廷芝叛变,将周维祺营(七十多人枪)全部缴械,突袭冲散猝不及防的谢子长团部和刘志丹的第一营,并搜捕谢子长、刘志丹。谢子长因穿着朴素似百姓,未被敌兵认出而机智脱险,回到保安与从庆阳返回的刘志丹结伴,前往绥德、米脂一带,寻找中共陕北特委。
1930年8月中旬,谢子长在绥德黑龙山,参加了中共陕北特委第三次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成立中共陕北行动委员会,赵伯平担任行动委员会书记,谢子长、刘志丹分任军事指挥部正、副总指挥。冬天,谢子长赴天津参加清算“立三路线”的斗争。
“1931年春天,谢子长被中共陕西省委任命为军事特派员,回家乡陕北和相邻的甘肃院东地区从事地下兵运活动。”5月中旬,在赴甘肃平凉-带从事兵运工作前,谢子长派遣雷恩均去清洞县,给当时陕北最大的商贩保运武装头目师储杰做工作,动员其带武装赴山西,配合阎红彦等在晋西开展游击活动。是年盛夏,谢子长还亲赴山西,视察了解晋西游击队,以及师储杰、肖永胜两股保运武装的活动情况。晋西游击队和陕北游击支队在杨重远、阎红彦等带领下,转战到南梁地区,找到刘志丹。10月30日,谢子长受中共陕西省委委派,携带在西安通过杨虎城的秘书杜斌承先生和军械处长史唯然(中共党员)为游击队搞到的一箱子弹,经平凉来到南梁,负责领导南梁地区的所有游击武装。谢子长到南梁后,首先召开党团会议,传达了省委关于整顿部队、打出红旗,建立工农红军游击队的指示,成立了谢子长任书记,刘志丹、阎红彦、杨重远等任委员的部队党委会。
二、谢子长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作出了积极贡献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以寺村塬、照金和南梁为活动中心的三个苏区发展阶段,其中照金苏区阶段起着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谢子长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作出了积极贡献。
1932年1月初,遵照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将部队改编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谢子长担任总指挥部总指挥,刘志丹担任副总指挥,杨重远担任参谋长。2月12日(农历正月初六),在三嘉塬将反帝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李杰夫(后叛变)任政委(兼队党委会书记),杨重远任参谋长(刘志丹此时去西安向省委汇报工作,故未宣布任职)。自此,西北地区正式成立了工农武装红军游击队,西北高原上第一次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帜,西北红军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诞生了!西北地区的武装革命斗争进入了新时期,即公开打起红旗,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揭开了西北地区“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建立后,在渭北转战月余,1932年3月22日在寺村源召开农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寺村源革命委员会”开展土地革命。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是陕甘边历史上第个革命政权,开创了在陇东建立革命政权的先河。正当寺村塬“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初步形成之际,4月下旬,执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杜衡(后叛变)到旬邑巡视,指责游击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销了谢子长的总指挥职务,派往甘肃从事“兵运”工作。8月30日,谢子长重返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担任总指挥。10月上旬,谢子长带领游击队进人子午岭山区。在风雪子午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谢子长和同志们一起,站岗放哨,烧火做饭,抬运伤病员,给伤员洗伤口、敷草药或用烟锅油、南瓜瓤给伤员治疗枪伤,一起外出背粮、打柴、碾米,采草药、摘野果、挖野菜,筹集被褥、棉衣等御寒物品。谢子长、刘志丹正准备按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带领红军游击队南下宜君马栏转角村进行整编时,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忠实执行者杜衡,再次来到部队,于12月22日,在宜君杨家店子召开党团员及战土代表大会,诬蔑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杨重远的领导职务,强令他们离开部队,到上海中央局去“受训”。12月24日,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红二十六军二团。杜衡任军政治委员兼团政治委员,并任命原陕甘游击队班长王世泰为二团团长。谢子长以革命利益、党的事业为重,为了不使部队垮掉,据理力争,坚持要求将刘志丹留在了部队,自己被迫于12月底离开刚刚改编成立的红二十六军,到上海中央局“受训”。如果没有“左”倾错误路线的干扰,谢子长一定会在照金苏区大有作为。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照金苏区的创建,但他缔造的红二十六军开辟了照金苏区。不管怎样,照金苏区是一次承前启后的革命实践,地位非常重要,影响非常深远。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西北地区创建革命政权的第二次尝试,它打击了地主豪绅的威风,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在陕甘边人民的心中,播撒下革命的火种,为以后南梁根据地的陕甘边革命委员会的重建,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中共陕甘边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不可磨灭的一页。
1933年3月8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在照金成立。4月5日,特委召开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主席周冬至,副主席习仲勋。由于杜衡坚持错误路线,于1933年6月强令红二团南下渭华地区建立新根据地,结果遭到数十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几乎全军覆没,杜衡也被捕判变。红军主力南下后,照金根据地处境危急。10月16日,照金苏区首府薛家寨失守,照金苏区沦陷。
1933年11月3日至5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合水县包家寨子召开联席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确定了刘志丹同志数次提出的以南梁为陕甘边区革命活动中心等建党、建军、建立根据地的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方针。会议后,陕甘边区党和红军立即投人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此后,根据地军民连续粉碎国民党军队的3次“围剿”,使根据地发展到陕甘边界十几个县的部分地区,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它一方面为陕、甘、宁、晋、绥等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的革命斗争树起了榜样,形成了可靠的后方;同时也使陕甘边区的反动统治阶级如坐针毡。由于蒋介石深感他在陕甘边区的反动统治严重动摇,不得不调动大批兵力,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政治的、经济的和军事的“围剿”。因此,她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革命斗争,对红军长征的胜利并落脚陕北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3年11月,谢子长被任命为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负责西北的军事领导工作。
1934年1月22日(腊月初八),谢子长由北平经太原西渡黄河,秘密回到家乡安定县(今子长县)。7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在安定县阳道峁宣告成立,谢子长兼任总指挥,郭洪涛任政委,贺晋年任参谋长,下辖一、二、五支队,共300余人。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的成立,为组建红二十七军奠定了基础。7月17日,谢子长指挥陕北游击队和赤卫队,一举攻克安定县城,救出被敌人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200多人,缴获一批弹药、物资。这是陕北红军建立以来,攻进的第一座县城。
陕甘边、陕北红军武装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使国民党当局惊恐万状,调集重兵“围剿”。为保卫新生革命政权,粉碎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谢子长率领红一、二、五支队和赤卫队南下陕甘边根据地,于1934年7月25日,在南梁的阎家洼子,召开了陕甘边、陕北军政联席会议。会议着重分析研究了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形势,商讨了粉碎敌人“围剿”的问题,决定由谢子长兼任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政委。会议同时决定,红四十二师第三团跟随谢子长北上,配合陕北游击队粉碎敌井岳秀部对陕北苏区的第一次“围剿”。会议统一了认识,增强了团结,为建设西北革命根据地打下了良好思想、组织基础。
1934年8月15日,谢子长率领红四十二师第三团和陕北游击队第一、二、五支队及赤卫队回师安定。之后,接连取得安定景武塌、绥德张家屹台、清涧河口及董家寺等战斗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非常不幸的是,谢子长在指挥清涧河口战斗时负了重伤。9月18日,谢子长不顾伤痛,根据中共陕北特委佳县神堂沟会议精神,在安定县崖窑沟亲自主持,将红一支队和红八支队共200余人,合编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第团,并向团长贺晋年授了军旗。
1935年1月29日,陕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1月30日,在安定县白庙岔村,陕北红一、二、三团合编组建了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至此,在西北终于形成了陕北、陕甘边两块革命根据地。
1935年2月5日,中共陕北特委和陕甘边特委在赤源县周家岭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统-领导陕北、陕甘边两块根据地和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西北工委书记惠子俊,西北军委主席谢子长,副主席刘志丹。1935年2月21日(农历正月十八),谢子长因伤势恶化,在安定县灯盏湾不幸与世长辞,时年三十八岁。在他的影响下,谢家三代先后有11人参加革命,其中有9人壮烈牺牲,可谓满门忠烈。谢子长逝世后,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六军和二十七军,于1935年6月27日拔除安塞李家塌寨子。至此,陕北、陕甘边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标志着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初步形成。”
三、谢子长关心群众胜过自己
在激烈的战斗中,谢子长总是身先士卒,沉着指挥,关心战友胜过自己。河口战斗负伤后,警卫员牵来-匹马让他骑上后撤,他厉声说:“别管我,快把山下的伤员救上来!”直到“挂花”的伤员安全转移,他才和大家一起撤出战场。
在艰苦的斗争岁月里,他心里时刻牵挂着陕北的人民,时刻把群众放在第一位。养伤期间,路过小界村,看到薛殿革家五六口人,炕上连一床被子都没有。临走时,他告诉警卫员白盛武:“把我的被子留给薛家。”警卫员很为难地说:“你只有这床被子,留下了你盖什么?”子长果断地说:“我有这件皮袄就行了。”薛殿革说:“这可不行,你受伤了,我们帮不了你什么,怎能留下你的被子呢?”子长坚持说“:被子给娃盖!”薛家非常感激,含着泪把谢子长送出村。
谢子长养伤时,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带着蛋、肉、水果等来探望他。他动情地说:“我咋能白吃人家的东西,我给劳苦大众没办多少事呀!再说,穷人的东西来之不易,咱不能要呀。”他为革命献出了家产,献出了一生,但却从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养伤时仍然穿着那件紫褐色夹袄。
1935年1月20日,刘志丹骑马来到子长住的村子。一进门,志丹就问:“老谢,你的伤怎样了?”他躺着,伸出一只手,握着志丹的手说:“老刘,我早就盼望你来哩!”在场的人都流了泪。子长说:“我的伤看样子好不了啦。陕甘和陕北的军事工作完全要你领导,这担子真不轻啊!我看这任务只有你承担。”刘志丹安慰他说:“老谢,你要有信心活下去,党和人民需要你,我们离不开你呀!”志丹走后,子长对身边的人说“:老刘来了就好了。”
谢子长是一位久经斗争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者。他的革命品德的形成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紧密相连。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时,他胸怀大志、襟怀坦白、热情诚恳;工作积极主动、富有朝气;注重从实际出发,坚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有错即纠,有意见就讲,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以党的利益为重,能上能下,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开拓进取,不为困难挫折所动摇;艰苦奋斗,善于团结同志,与群众打成一片,为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立革命政权、发展革命武装、进行党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谢子长一生驰骋疆场,骁勇善战,胜不矜功,败不丧志,对党和人民革命事业无比热爱,无限忠诚,为革命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奉献了毕生精力乃至宝贵生命,党和人民永远怀念。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后,毛泽东就曾亲口对谢子长的亲属说:西北红军的创始人谢子长败不丧志,真了不起呀!1935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改谢子长家乡安定县为子长县。1938年,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谢子长遗骨移葬于故乡枣树坪村,并修建子长烈士墓。毛泽东1939年6月29日和7月9日,两次为子长墓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笔为子长墓撰写了碑文。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又在瓦窑堡修建子长陵园,2月19日举行了隆重的移榇公祭仪式,凭吊者逾两万人。同月28日,毛泽东再次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朱德题词:“谢子长同志,陕北人民领袖”。中共中央西北局送了“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挽联。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同志,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彭真、贺龙、刘伯承、林伯渠等也题了词。党和人民,对谢子长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所建立的重大历史贡献和丰功伟绩,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文章发表于纪念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85周年“两点一存”征文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