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革命失败后,在陕西渭南、华县一带爆发的渭华起义,是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以军事力量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西北地区最大的武装起义,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唐澍毕业于黄埔军校,参加了多次革命活动,具有丰富的斗争理论和经验。在渭华起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起义的中坚力量。时值渭华起义爆发90周年,客观评价唐澍在渭华起义中的军事主张和历史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唐澍;军事斗争;渭华起义
渭华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陕西领导的三大起义之一,也是三大起义中最有影响和规模最大的一次。它不仅是陕西和西北的重大革命事件,也是当时全国的重大事件。
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深刻教育了广大劳苦群众,向他们指明了武装斗争的革命道路,培养了一批革命干部,其中许多人成为西北红军和游击队的骨干。
唐澍是渭华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自始至终参加了整个起义。他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在发动当地革命群众打击土豪劣绅、创建渭华地区苏维埃政权,整顿军队、提高部队战斗力,指挥起义部队反击反动派武装进攻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唐澍是陕西土地革命的重要领导者,传播革命思想培养革命骨干、参与领导武装起义唐澍1913年生于河北省易水县南贾庄(现属徐水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上学期间,就树立了进步思想。
1922年夏,唐澍考取了保定直隶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通称保定二师)。保定距离北京较近,受“五四”运动影响较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共北方区委,曾多次派人到保定一些学校开展革命活动。唐澍阅读了许多革命的书刊,懂得了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道理,懂得了中国劳动人民贫穷受苦的根子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于是唐澎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后因开展学生运动,驱除反动校长刘续曾,被开除出校。
1924年初夏,唐澍考入黄埔军校。在校期间,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唐澍在中共黄埔党组织的教育下,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了阶级觉悟,懂得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决心做一个共产主义者,并于同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以新的姿态投入大革命的洪流中。毕业后留校,受聘兼任广州第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军事教官,两次参加东征讨伐叛军陈炯明的战斗。他说:“广东是中国革命的根基,广州国民政府是革命的柱梁,欲求国民革命成功,须使这个柱梁稳固。”可是目前这个柱梁并不稳固,因为“一班反革命派受了帝国主义指使”,“就想破坏国民革命,破坏负着国民革命使命的国民政府”,所以作为一个革命军人,应该积极参加对敌斗争。唐谢这位年轻的军校学员,不仅学习了军事理论,而且具有实际作战的经验,为他后来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5年,他参加了省港大罢工,受中共广东区委的调派,担任省港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总教练,兼模范大队大队长,负责工人纠察队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带领武装纠察队员封锁香港,并多次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反动武装进行战斗。
1926年秋,当国民革命军进军两湖地区时,唐澍奉命到驻张家口的冯玉祥部工作,在冯部军官学校(后改为国民联军军事政治学校)先后任教官和政治部主任等职,随军转战绥、宁、甘、陕数省,于1927年到达西安。他对军校学员进行军事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他讲授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等。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全国一片白色恐怖。“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唐澍就是这“继续战斗”的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中的一个。
几经辗转,唐澍从河南秘密返回西安,找到已转入地下的陕西党组织。此时陕北军阀井岳秀追随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唐澍受命于危难之中,前往陕北恢复党的组织,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1927年8月,唐澍到驻陕北清涧县、具有进步思想的石谦任旅长的部队(简称石旅,共产党员李象九、谢子长等在该旅任职)工作,唐澎在石旅任党团书记,负责领导我党在陕北的军运工作,公开身份是该旅李象九营的军事教官。经省委批准,成立了以唐澍为书记的领导清涧起义的中共陕北军事委员会,10月11日,在清润城内宣布了武装起义。起义后部队转战到延川、宜川、韩城一带,后将部队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第一游击支队,唐澍、谢子长分任正副总指挥,阎揆要任参谋长。这是我党在陕北高原上第一次树起了工农革命军的红旗。不久,这支部队在强敌进攻下被打散,清涧起义遂告失败。但是这次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西北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而打响的第一枪,是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和陕北红军的前奏。在这次起义中唐澍表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坚强的党性和原则性。
清洞起义失败后,唐澍历尽艰险再次秘密回到西安。按省委批示,又到驻扎在洛南县三要司许权中(中共党员)旅任参谋长。唐澍从清涧起义中吸取了经验教训,体会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军队与民众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于是,他到许旅后注重政治思想工作和军事训练,积极培养先进分子入党,为渭南、华县培养了一批武装起义的骨干力量。
1928年5月渭华起义爆发,许旅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唐澍任总司令,并成立了军事委员会,刘志丹任军委主席。渭华起义创建了以高塘、塔山为中心的渭华红色政权。红色政权的建立,引起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极端恐惧,调动数倍于革命军的敌军对红色政权进行多次围攻,革命军被迫撤到陕西洛南地区后,遭到当地反动军队的“进剿”,激战中,因弹尽无援,年仅25岁的西北革命军总司令唐澍与最后仅有的40多名革命战士壮烈牺牲。
二、唐澍是渭华起义的策划者之一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宁汉合流”后,蒋汪背信弃义,依靠封建买办势力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发动突然袭击,大肆追捕、屠杀共产党员,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进入低潮。面对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革命所遇到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于8月7日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号召全国各地举行农民起义和武装起义。
此后,在党直接领导下举行了南昌起义、湖南农民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多次武装斗争,这些斗争给予国民党反动派沉重打击,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7年9月26日,根据“八七”会议精神,中共陕西省委召开扩大会议,总结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决定实行策略上的转变,并通过了农民运动和军事运动等九项决议案,决定积极开展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和军事斗争,组织革命兵变,发动武装起义。1928年1月中旬,中共陕西省委发出第26号通告,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工农武装起义的新政策下,开展游击战争,准备全省起义。同时划分了准备武装起义的区域。2月29日,渭南爆发了“宣化事件",由此拉开了渭华起义的序幕。
渭(南)华(县)地区位于陕西东部,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同时这一地区也是马列主义最早传入陕西和最早建立团组织的地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渭南、华县的党团组织和农民协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党团员发展到100多人。中小学是当时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如渭阳中学、渭南县中、华县咸林中学以及渭南的赤水职业学校;而华县的县立一高小学、高塘小学的校长和教员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一部分学生也是党团员。同时,农民党员数量较多,农协组织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尽管革命力量遭受反动势力的打击,但该地区党团组织基本健全,仍然担负着领导群众革命的工作。同时,渭华地区党组织和革命群众还掌握着拥有二三十支枪的高塘民团的一部分武装力量,在此基础上,渭华党组织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陕东赤卫队,这支武装力量不时地出没于渭华各地,有力地支持了农民群众的革命斗争,使土豪劣绅们心惊胆战。“虽然这只是一支不甚强大的非正规武装,但是它在渭华暴动中却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在发动群众对敌斗争、推毁地方反动武装、配合正规军反击敌人军事进攻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为把这里的革命运动引向深入,陕西省委又选派了一批干部,充实加强这里的工作,因此渭华地区的革命基础更为坚实。“当时外地同志一到渭华原上,就感到政治空气显然不同,好像到了另一个天地。由此可见,陕西省委把武装起义的中心地点选在渭华原上,绝不是偶然的,不是任意决定的。”
在这场革命斗争中,影响和震动最大的是在渭南爆发的“宣化事件”,它是渭华起义的导火线。渭南西北乡土豪劣绅在大革命失败后猖狂起来,他们辞退了隐蔽在乐育高级小学中的共产党员教职员。这些党员来到当地另外一所学校一宣化初级小学任教,并把学校改成“宣化高小”,党的区委秘密机关就设立于此。但是,反动派又攻击宜化小学。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激起了师生和当地革命群众的极大愤慨。他们在县委的领导下,在渭南县中、东关小学学生和革命群众的支援下,于1928年2月29日对反动势力进行了有力的还击。这场行动引起了敌人的注意,他们封闭了渭南县中等党团活动据点,杀害了一些党团员和革命群众。这样一来,群情澈愤,人民群众对反动派更加仇恨。
3月,中共陕西省委成立了陕东特委,以加强对渭华起义的领导。陕东特委分析形势后认为:“反动统治势(力)实不稳固,而潜伏待发的群众工作一触即发,只要我们抓紧工作,努力成熟主观条件,最近将来,陕东大暴动必然爆发。”并做出“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组织武装农民,成立农民革命军”“斗争开始即组织农民群众于苏维埃,作为号召群众指导斗争机关”“暴动胜利区域,苏维埃政权即变为政权机关"的计划。同时,根据陕西省委关于武装部队的起义必须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指示,建制上接受军阀李虎臣收编,实际上由中共党员许权中控制的国民革命军第八方面军新编第三旅也在进行起义准备。1928年1月,部队进驻洛南三要司,就在这时,唐澍、刘志丹、廉益民、谢子长等陆续被派往该旅加强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
三、唐澍是渭华起义的重要领导者之一
许权中旅是1927年7月以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和原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政治保卫部领
导的政治保卫队的成员为骨干组建的,军内设有党团委员会和军支,有党团员70余名。
唐澍到来后,任许旅参谋长,进一步加强了部队的领导力量。中共陕西省委将许旅中的中共军支改为旅委员会,仍直属省委领导,军内的党组织有了较快发展。到3月下旬,党员数量增加到150多人。根据陕西省委关于党在军队中的组织必须更进一步严密的指示,唐澍等到部队后,首先在部队内部加强了组织整顿,成立了政治部,撤换了部队里不称职的旧军官,把中山军事学校中的优秀党团员提拔为基层领导。整编进一步提高了部队的军政素质,纯洁了官兵思想,增强了战斗力,为陕西革命训练了一批军政干部。另外部队还进一步加强了军事训练,创办了枪弹修械所,修补枪械,制造手榴弹等武器,以改善装备条件。
军队进行整顿的同时,旅党委根据起义部队要与农民运动相结合的方针,派唐澍率领一支由党团员组成的政治觉悟高、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先后深入到部队驻地洛南三要司和河南卢氏一带农村地区,帮助部队所在地的党组织宣传农民、组织农民,加强农民运动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恢复发展了当地的农民协会,建立起赤卫队,大量的革命干部和武装骨干经过培训成长起来。唐澍还领导群众开展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公开审判和处决了部分恶霸地主,没收分配了几百石粮食。唐澍与群众打成一片,经常深人到老乡家中了解民情,帮助他们进行生产劳动。在与群众接触中,唐澍巧妙地抓住机会,向老百姓宣传革命道理,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他教导群众,穷人要翻身,只有团结起来,同心协力,铲除土豪恶霸,打倒贪官污吏,自己做主人翁,才能过上好光景。这些革命道理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觉悟,鼓舞了他们的革命斗志。
唐澍、刘志丹等人的宣传,加深了部队驻地群众和军队之间的感情。群众逐渐认识到这支部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是人民的队伍,部队所在地区先后成立了农民协会分会和总会,有力地促进了群众工作。唐谢的这些行动迅速扩大了革命影响,有力地发挥了动员农民参加革命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部队政治、军事工作的发展。1928年4月初,中共陕东特委根据陕西省委关于渭华起义《行动大纲》,具体制定了起义计划。同时,省委转发了1927年冬中央致朱德的信,强调革命军队一定要脱离军阀部队,做农民起义的“副力”,指示许旅迅速扩大力量,准备参加渭华农民起义。5月10日夜晚,唐澍、刘志丹等率领许旅一部分队伍撤离了军阀混战的意关前线,开往华县高塘,途经瓜坡镇时部队宣布起义,摘掉了国民党的帽徽,并对部队进行了初步整编。第二天,起义部队在高塘与起义成功的农民起义队伍相会合。随即部队召开了军事扩大会议,决定部队定名为“西北工农革命军”,成立了军事委员会,设立了总司令部,刘志丹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唐澍任总可令,参谋长王泰吉,政委刘继曾,这支军队有五六百支枪,编为四个大队,驻扎在华县高塘地区。当天,地方党组织召开了盛大的军民联欢大会,群众的情绪非常高涨,“革命!起来!”的呼声响彻大地,同时刘志丹宣布“西北工农革命军”成立。会上处决了几名反动分子,会后举行了武装示威游行。
西北工农革命军成立以后,唐澍手抓军事工作,一手抓对农民群众的政治宣传工作,使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
西北工农革命军在军队建设方面主要抓了军队民主化建设。连队设有士兵伙食委员会,大、中队有政治指导员负责政治理论学习,帮助战士提高文化水平,从思想上把部队造就为新式革命队伍。
四、唐澍为西北革命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革命财富
(一)唐澍在强调军队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群众工作
首先,他派军队支援地方赤卫队,并协助农民群众在交通沿线积极出动打击敌人。他们截断电杆、击毁敌人军车、劫夺敌人军粮、破坏敌人交通,使敌人惊恐不安,慌乱不堪。其次,他们协同赤卫队和农民协会打击土豪劣绅,铲除盘剥农民的高利贷。他们惩办了赤水镇的反动商会会长,打击了以高利贷剥削农民、让农民深恶痛绝的镇上商号。再次,他们协助农民没收土豪劣绅的钱财物品,一部分作为军费和军粮,一部分分发给农民改善他们的生活。这些斗争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干劲,他们自动为部队提供敌情,争找线索,为打击敌军积极出力。西北工农革命军的成立并与农民运动相结合,促使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形成了以高塘、塔山为中心,东至少华山、西至临潼、北至豫陕大道、南至秦岭北麓沿山大约200平方公里的红色武装割据区域。革命群众对苏维埃新政权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们为新政权欢呼歌唱:“不爱银子不爱财,光爱工农苏维埃;不爱金子不爱钱,光爱人民新政权。”表达了对革命、对苏维埃新政权的爱戴和拥护之情。
(二)唐澍在领导渭华起义中,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
渭华起义爆发后,国民党反动派极度恐慌,6月初开始,冯玉祥部先后向这里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军事进攻。由于军民团结作战,打败了头两次进攻。接着,国民党陕西省主席宋哲元调集三个师的兵力,加上地方反动民团,向红色政权的中心高塘发动了第三次进攻。
唐澍知人善任,用勇敢善战的指挥官指挥战斗。第一次反击战发生在6月中旬,敌人以一个旅从渭南东南龙尾坡大举进犯。唐澍、刘志丹等人根据敌情做了布防,派第三大队队长谢子长率部阻击。谢子长身先士卒,冲向敌军,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对敌方猛烈还击,重创敌军。敌人在遭到重大打击、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仓皇而逃,西北工农革命军第一次对敌战役取得胜利。
(三)唐澍善于做政治工作,善于把政治思想教育与现实的军事斗争相结合
第一次反击战胜利后,唐澍和刘志丹及时总结经验,积极宣传部队中的先进事迹,并以陕东赤卫队大队长薛自爽同志的事迹鼓舞大家团结起来勇敢地打退敌人的进攻。刘志丹指出,薛自爽同志“回家探亲,被渭南县保安团包围了,他沉着勇敢背着母亲冲出敌人包围,母亲因负伤过重牺牲了,他很快回到赤卫队,英勇指挥作战。我们工农革命者都应像薛自爽那样,热爱自己的母亲,热爱人民,热爱我们的革命事业,紧地团结起来,勇敢战斗,不愁敌人打不倒”!第二次反击战中,在敌情不明、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工农革命军以少胜多打败了敌人的进攻,表现了英勇的不怕牺牲精神。唐澍认为这场战役是一次大胜利,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唐澍具有战略家的眼光和革命大无畏精神
第二次反击战时,冯玉祥已经和陕西本地军阀李虎臣言和,能够抽出足够的兵力对付工农革命军,冯部派出田金凯骑兵师进攻工农革命军。唐澍根据敌人大规模出动军队进攻的情况,在军委会议上做了正确的分析和决策,事实证明,唐澍对整个战局的判断是正确的。时隔不久,敌军就发动了第三次进攻。这一次宋哲元调动魏风楼、田金凯、孙连仲三个师的兵力,在地方反动民团的配合下,对西北工农革命军疯狂进攻。敌军分兵三路,其中一支从赤水东川向工农革命军司令部前沿攻击。唐澍、刘志丹、许权中指挥部队奋勇抗击十倍于我之敌,血战数日。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唐澍的一生是短暂的,他的光辉业绩是永载史册的,他的成长道路和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唐澍“终年虽青英名在”,为了缅怀先烈,用唐澍的革命精神教育后人,20世纪80年代在唐澍曾经战斗、牺牲的地方一秦岭北麓陕西商洛地区,修建了唐澍烈士陵园和唐澎纪念亭;出版了《唐澍传》《渭华起义英烈谱》等颂扬唐澍的书籍和文章。邓小平、徐向前、汪锋、高克林、阎揆要等同志挥笔题了词。邓小平的题词是:“渭华起义烈士永垂不朽!”高克林的题词是:“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澎同志革命精神永放光芒!”现今,唐澍烈士陵园已成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数以万计的青少年到这里来拜谒唐澍等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文章公开发表于“两点一存”之纪念渭华起义9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