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曾经评价张德生“是个好同志,老实人”;周恩来赞扬“以张德生为首的中共陕西省委是个‘守法户’”;邓小平在北京医院看望他时,当面称赞张德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这位生在陕西的共产党人,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这片他热爱的土地。
张德生(1909-1965),字心余、辛余,曾用名博五、仲房、老关、德甫等。陕西榆林(今榆林市榆阳区)人。中共七大正式代表。1926年,张德生入绥德省立四师读书。1927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转为党员,此后历任中共府谷县委组织部长,中共甘宁省特委组织部长,中共陕南特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西安事变”后,他参与重建中共陕西省委的工作,同年12月至1941年6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37年3月至1938年春,兼任中共西安市委书记。1939年9月进入川陕苏区,任中共川北特委组织部长,参加过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中共关中地委书记、警备第一旅兼关中警备区政委、中共中央西北局秘书长、统战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
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军区政委。1954年10月至1965年3月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兼陕西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
张德生在主持中共陕西省委工作期间,对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力求从实际出发;在领导陕西“三大改造”运动中,积极稳妥。1956年,陕西农业生产获得空前丰收。3年困难时期,他和中共陕西省委顾全大局,调出部分粮食支援外省。张德生回陕后曾反复讲,陕西省的工业布局要解决好“骨头”和“肉”的关系:即重工业和轻工业、骨干工业和生活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扬和周恩来总理的多次肯定。在农业方面,根据陕西省的自然条件和实际情况,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1960年后,由他主持的中共陕西省委,针对工农业方面存在“两长两短”(工业腿长,农业腿短;机械工业腿长,原材料工业和轻工业腿短)的状况,提出“千方百计加强农业战线”的口号和一系列支援农业的措施。1962年,中共陕西省委按照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排除各种阻力,坚决调整和整顿了产供销问题无法解决的工矿企业,减轻了农业负担,保证了骨干工业的巩固和发展。
1956年,张德生出席中共八大,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65年6月17日,张德生在西安病逝。临终时曾留下遗言,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
(文章公开发表于《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