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工作动态 党史研究 党史宣传 影音图书 政务公开 机关党建
时政要闻
时政要闻 本室简讯 机关党建
时政要闻 时政要闻 本室简讯 机关党建
【抗战胜利80周年】《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档案专题展览

展览第一部分“民族危亡”,通过60件档案图片,展现了日本的侵华罪行,三秦儿女于苦难中的警醒行动,以及国民政府对日的妥协退让政策。

图片

近代以来,日本将征服中国的“大陆政策”奉为基本国策,从甲午战争窃取台湾,到九一八事变强占东北,再到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步步为营、环环紧扣的侵略行径绝非偶然冲动,而是蓄谋已久的策划、处心积虑的图谋,日本对华持续侵略将中华民族推向亡国灭种的边缘。

三秦大地亦遭日军频繁轰炸,潼关、延安、西安、汉中等地满目疮痍,相关图片与档案记载了平民死伤惨重、财产损失巨大的史实。面对日军轰炸,西安设防空瞭望哨,抗大师生挖窑洞防御,延安成立防空协会,宝鸡工厂搬入窑洞生产,榆林以钟楼大钟为警报器……三秦儿女在苦难中觉醒奋起。

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军侵略节节退让,重兵“围剿”革命根据地,实行不抵抗政策。此举纵容了日本侵略,《淞沪停战协定》《塘沽协定》《秦土协定》《何梅协定》等一系列屈辱协议相继签订,致使国家领土完整遭严重破坏,主权受极大损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展览第二部分“中流砥柱”,通过196件档案图片,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思想智慧、正确的战略策略和强大的组织行动,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引领着中华儿女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征途上向着胜利不屈奋进。


图片


思想引领上,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理论照亮抗战前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作了《论持久战》《实行对日抗战》《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怎样进行持久抗战》等一系列凝聚着全党智慧的重要文献,构建起抗战的精神灯塔。同时,中共中央通过一系列宣言、通电发出团结抗战的呐喊,从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主张到抗战后期的时局宣言,都成为动员全民族抗敌的精神旗帜。

方向引领上,中国共产党以正确策略把握抗战大局。瓦窑堡会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洛川会议确立全面抗战路线,坚持以“抗战、团结、进步”方针维护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通过正确的策略引领抗战全局走向,从而凝聚起“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全民族抗战合力。

组织引领上,中国共产党以人民战争铸就抗战长城。九一八事变后率先组建东北抗日联军开展局部抗战,领导一二・九运动等掀起爱国浪潮,推动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取得平型关大捷等重大胜利,敌后战场的辉煌战绩,抗日根据地的蓬勃发展,全民族抗战格局的形成,无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这场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展览第三部分“抗战心脏”,通过133件档案图片,展现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政治指导中心和战略总后方,当之无愧以“抗战心脏”的强劲脉动,引领着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砥砺前行,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的历史性转折。


图片


由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八路军奔赴抗日战场的“出发点”,从中央红军落脚陕北的艰辛征程,到进驻延安后的稳固发展,再到陕甘宁边区的奠基立业,陕北成为扭转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之地。

陕甘宁边区作为模范抗日民主根据地,政治上,“三三制”民主政权、严明纪律与优良作风交织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十个没有”展现出廉洁政府的崭新风貌;经济上,大生产运动让南泥湾焕发新生,自给自足的奇迹打破了经济封锁铁壁;文化上,抗大等院校培养出大批革命骨干,延安文艺座谈会指引着文化军队的前进方向,为抗战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在军事防御上,边区军民构建起坚固防线,八路军留守部队、保安部队与自卫军三位一体,一次次击退日军对黄河防线的进攻,保卫了这片革命热土。而“双拥”运动的兴起,更是让军政军民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凝聚起各方共克时艰、抵御日寇的强大力量。

展览第四部分“陕西作为”,通过138件档案图片,展现了三秦大地上,党组织的浴血重生、救亡运动的如火如荼、前线将士的奋勇杀敌、后方民众的倾力支援等,彰显了陕西儿女为民族解放作出的卓越贡献。


图片


救亡运动的火种星火燎原,中共陕西省委于危难中诞生,虽屡遭破坏却始终火种不熄,从西北特别支部的秘密活动到各级党组织的蓬勃发展,成为陕西救亡运动坚强的核心力量。1931年针对九一八事变的疾呼,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的呐喊,西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等15个较大抗日救亡团体的号召,《西北真报》《西北三日刊》等20多种报刊的宣传,让抗日救亡的思想共识传遍了关中、陕北与陕南。

军事抗争的热血铸就丰碑,在中条山保卫战中,以“陕西冷娃”为主的第四集团军,粉碎日军11次扫荡,毙伤敌2万余人,梁希贤、张希文等英烈血洒疆场,两万多名陕西将士阵亡中条山,三秦子弟以忠勇之躯筑起血肉长城,成为“中条山的铁柱子”。娘子关的炮火、永济战役的惨烈……陕西儿女的身影冲锋在各大战场,成为抗击日寇的重要力量。

支援前线的暖流汇成江海,不到 9人中就有1人参军的壮举,粮食、军鞋、汽油等物资源源不断的输送,对难民的妥善安置,彰显了“后方即前线”的担当。泾惠渠的流淌滋养着战时生产,雍兴公司等企业支撑起工业命脉,工合运动则被誉为“战时经济国防线”,这些都是经济支援中国长期抗战的典范。国立西北联大的西迁、战时民教的推行,则在烽火中守护着民族的文化根脉,为抗战胜利积蓄着长远力量。

展览第五部分“不能忘却”,通过歌曲、英雄、地标等三个维度的互动区域,展现了歌曲里的民族魂、英魂里的家国情、地标上的奋斗史,以点播、合唱、答题等互动形式,提醒着我们,历史从未远去,精神永远传承。


图片


那些激荡在黄土高原上的旋律,从《义勇军进行曲》的铿锵到《黄河大合唱》的磅礴,从《松花江上》的赤诚到《保卫陕西》的激昂,它们在战火中诞生,激励着无数民众拿起武器、奋勇抗敌。音视频里的传唱、识谱合唱的共鸣、翻转板上的手稿,让我们在旋律中感受那份穿透时空的力量,这是我们不能忘却的精神号角。

那些镌刻在历史长河里的名字,从设伏活捉日本天皇表弟的包森,到积劳成疾昏倒在救护一线的罗锦文,从为保护党的文件纵马跳崖的鲁贲,到要为国家民族求解放做有意义事业的韩雅兰……他们来自三秦各地,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宁死不屈,有的积劳成疾,有的离家报国,但都用生命践行了“抗战到底”的誓言。电子屏中1085名全国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陕西重要抗战人物事迹、抗战老兵口述历史,以及信箱中烈士的家书手稿,都在诉说着英雄的忠诚与担当,这些是我们不能忘却的精神丰碑。

那些屹立在三秦大地上的地标,从见证时局扭转的西安事变纪念馆,到亲历全民族抗战部署的洛川会议旧址,从承载培育英才使命的抗大纪念馆课堂,到延续文脉救国担当的国立西北联大旧址讲堂……这不是普通的建筑,而是用砖石垒砌的精神教科书。电子屏中10处陕西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是“誓与山河共存亡”的具象注脚,这是我们不能忘却的精神坐标。

展览第六部分“走向复兴”,通过122件档案图片,展现了中华民族从抗战胜利的凯歌到新时代的征程,当前在“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唯有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转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引擎动力,才能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勇毅前行,抵达更为光辉的未来。


图片


抗战胜利,为“走向复兴”筑牢了历史基石。当《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让中国跻身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核心,当《开罗宣言》的条文确立了领土主权的法理坐标,当董必武在《联合国宪章》上落下郑重一笔,一个摆脱了百年屈辱的中国,以大国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党的七大绘制的反攻蓝图、《波茨坦公告》的正义宣告、《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冲锋号角,最终迎来了日本投降的终战诏书、“密苏里号”上的历史性签字、台湾光复的民族欢腾。从延安的锣鼓到西安的鞭炮,从重庆的欢呼到台北的庆典,这场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让古老中国在凤凰涅槃中开启了新生,这是复兴之路的起点,更是民族自信的源泉。

以史为鉴,为“走向复兴”凝聚了精神力量。五代领导人的抗战语录,勾勒出用历史照亮未来的清晰脉络。9月3日的胜利纪念日、12月13日的国家公祭日、9月30日的烈士纪念日等,以国家立法形式得到明确;英雄烈士保护法、爱国主义教育法等,形成制度保障,让铭记抗战胜利、传承抗战精神成为国家意志与全民行动。

开创未来,为“走向复兴”注入了不竭动力。坚持党的领导,宪法修正案的字字千钧锚定了航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党的十二大的理论探索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提供了科学指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诠释了“人民至上”的初心;坚持斗争精神,从抗美援朝的浴血奋战到八项规定的雷霆之力,彰显了应对挑战的勇气;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到中国—中亚峰会的举办,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动作为,让中国的复兴始终与世界同频共振,这是复兴之路的实践路径,更是面向未来的坚定誓言。


来源:陕西党史